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论文题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本题的根据:1、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2、综述国内外有关动态和自己的见解。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完成这项工作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德育课,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注意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课是落实中学德育内容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德育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要求,这些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来传授给学生的。从特点上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必修课,它具有其它德育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要求上的层次性和规范性等。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内容、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有着双重任务,即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由高中政治课的内容(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决定了高中阶段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提升层次,这种层次的提升要求主要体现在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的提高上。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不是单向的,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双提高目标。高中时期受教育者的思维开始向理性方向发展,特别是高中阶段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课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思考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社会是怎样的?人是怎么发展的?等诸多理性的问题。我们强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和评价能力,来科学的面对和理性的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科学的实践观的要求。(一)、理论价值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形式,要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四个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答。这就对新的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对社会价值选择与认可的基础,也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综合价值观科学化的提升。本着“理论先行”的原则,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课题认为,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问题。特别是在对“三观”和主旋律教育的研究过程中,价值观教育应该是重点研究对象,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正确选择正是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体现。价值观的构建主体是受教育者——高中学生,其自身的因素将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相关价值客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价值选择的过程,所以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地引导,以便于自主构建。本课题力求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的比较优势,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有针对性的研究高中学生这一备受关注的群体,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建立一种“价值引导,自主构建”的新的价值观教育理论(二)、实践价值1、高中政治课作为必修课,总是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内容上始终围绕着“主旋律教育”进行,内容富于时代感,紧跟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仍然是以强烈的政治方向和丰富思想内容为基础,并以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完成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本课题力求以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为主要研究手段,以中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化为目的,实践素质教育的德育新理念。2、通过政治课优化中学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和自我道德修养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而成。我们只有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和接班人为目的,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连续性和以人为本的原理,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分层次、有特色地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中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3、实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道德自主建构统一的桥梁。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发掘过程;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教学的融合与相互感受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于我们谈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它的含义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学上“生存、活着”的意义,而有着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1)“生活”是与“自主选择”相关联,因而与自由、独立、人格尊严相关联;(2)“生活”与“目标追求”相关联,因而与需要的满足,价值导向相关联;(3)“生活”与“个性发展”相关联,因而与社会道德、精神交往相关联。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反对教育与学生当下生活的疏离,就是强调教育要切人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第二、正视价值冲突。从单一的价值观到价值多元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伴随着价值多元的是价值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了价值冲突就失去了活力,就会走向封闭和死亡。我们要正确认识价值冲突的社会意义,科学地对待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价值冲突,既不能视而不见或人为压制,也不能大惊小怪或一味夸大,而是通过对价值冲突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中以及学生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教育特别要重视道德教育重要的资源。价值冲突对于学生认识和体会社会文化的多元,确立主体性的价值批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一言以概之,价值冲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体的主体性人格确立的内在动力。第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成、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交往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能够实现统一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要有能力担任价值引导的角色,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意志品质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要体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以及挖掘自身价值的能力。价值的选择更多的要体现在自身价值的体现中。二、以往研究综述目的:对国内外价值观的界定及其特点,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为课题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检索词:价值观、价值理论。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涉及价位观界定及其特点与结构的研究。排除标准:全文无“价值观”。(一)释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1、思想政治课的作用;2、价值的存在与学生的价值观念;3、价值的存在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4、思想政治课导向作用的表现;5、思想政治课的导向作用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关系;(二)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价值观就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值得保护、尊重、重视的看法和理解。但是,心理学领域对价值观的理解却十分复杂,不同学者在实际研究中,基于不同的价值观理论,曾经使用各不相同的定义。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被研究者们广泛接受的定义。研究者们多从以下一些角度来理解价值观的内涵:①把价值观看作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来探讨,认为价值观就是道德观。②一些研究者受特质论的影响,还经常把个体价值观定义为一种特质。③将价值观定义为一种行为取向,如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④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目标,如民主、自由、和平等。⑤把价值观定义为一种内驱力,如成就需要等。虽然关于价值观的概念众说纷纭,上世纪50年代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提出的价值观定义: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从这个定义开始,是否“值得”成了衡量价值观研究与其他人格特制研究的重要标志。该定义还体现出了心理学研究所强调的可操作性,不仅对价值观的主体进行了规定,即认为价值观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明确指出了价值观的存在形式,既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而且,还对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强调,即指明了价值观对个体或群体的导向作用。后来的研究者们虽然都并没有完全采用这一基本定义,但在本质上都吸收了这一经典定义的精髓。到了20世纪70年代,罗克奇发展了价值观的定义目,他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罗克奇还认为,价值观是一些积极或消极的抽象观念,它脱离了任何具体的事物或情境,代表了一个人对行为的方式及理想终极目标的信仰。施瓦茨(shalomH.Schwartz)在1987年提出了他对价值观的理解日。他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它们在重要性上不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施瓦茨强调的是价值观的目标作用及其对行为的动力意义。中国学者对价值观概念的理解也是多样的。其中,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价值观具有意识的倾向性、评价的主观性、行为的选择性、观念的一致性和社会历史性。有学者把价值观看作是一种偏好回,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这种偏好在性质上是一套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的信念。金盛华(金盛华,大学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心理学报》,2005)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三)价值观的特点与结构1、价值观的特点虽曾产生过一个学者们广泛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定义,但在后来各自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并没有完全采用这一定义,而是根据研究需要各自阐述了具体的价值观操作定义。所以在整个价值观的研究领域中,价值观定义的发展呈分化性与多元性。这种操作性的定义的好处在于可以比较清楚的确定研究目标,价值观的特征也能得到比较明确的阐述和体现。综合价值的种种定义,可以归纳出价值观的具体特征:①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或信仰。②具有知、情、意三种不同层次的内容。③是有关值得做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④按相对
本文标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