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杨婷--建筑师朱锫的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分析(无图版)
1建筑系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建筑师朱锫的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分析课程名称:建筑历史与理论专题任课教师:张奕、徐宇甦、王发堂、陈李波学生姓名:杨婷年级:2009级学生编号:104972091943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师:李百浩时间:2010年01月04日成绩2建筑师朱锫的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分析【内容摘要】钟情于哲学的朱锫,时刻都想着用建筑去解释哲学,用哲学去酝酿建筑。社会在进步,思想也在发展,身处于信息社会的人类就应该用先进的文化来扩充自己的思想。朱锫秉信这一点,也践行这一理念,他的每一项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城市文化。从外形的美观、空间的构思到建筑所用到的资源,在他的脑海中都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当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去把高科技的内容,用最前沿的技术设计到自己的作品中时,朱锫总是把一个个惊人的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结合朱锫的建筑作品,分析和探讨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关键词】哲学;城市文化;时代精神;当代建筑【正文】引言朱锫在美国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认为,西方建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未来的建筑师进行研究和工作方法的训练,这些使他在回国之后可以立刻进入建筑操作的状态——建筑师只有通过设计实施的案例,才能回答他们在头脑中思考的中国建筑问题。朱锫既不想成为一个纯粹的学者,也不愿成为整天埋头苦干的建筑师。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朱锫希望成为一个前卫的实力派建筑师。所谓前卫就是关注当代问题,设计有时代精神的建筑;所谓实力派乃是基于前卫观念,即直面当代建筑的核心问题,做一个有主体性的设计师,而非一个中国文化的输出者。在朱锫看来,当代城市是建筑创新的重要源泉,想要成为一个前卫的实力派建筑师便必须对当代城市文化有深刻的认识,要成为一个城市思想者。1朱锫及其事务所朱锫,生于北京。1991年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后留学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Berkeley),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与他人创建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任主持建筑师。2005年在北京创建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任主持建筑师。朱培建筑事务所是一个由众多对建筑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组成的建筑实践团队。设计中,在实现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反映出强烈的创新理念,以及一种批判性的观点。整个团队在寻找一种坚定的立场和批判的态度,即“当代中国”。他们所设计的建筑,试图反映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城市的生命力、城市的根和冲突,用城市的观点,阐释中国当代建筑。2创作观念朱锫在设计的同时积极考虑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他认为,首先城市是设计策略的源泉,其次建筑师对城市的态度是一种“回应”。在后现代时期,知识分子已不可能先知先觉并抑制问题的发生,只能保持对现实的回应。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努力让每个项目都上升到城市策略的高度,来阐释当今城市中的问题。个体建筑就像城市中的有机体,应该对所处的周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刺激着建筑师的思考和想象力,中国城市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阶段,那么什么是当今的中国建筑必须要重新定义的问题?如果说,上个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使现代主义孕育而生,那么今天的信息时代会给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朱锫做的“数字北京”这个项目,就是试图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此外他主持的项目还有“用友软件园”和“中国数码”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了建筑与当代、与自然环境、与传统院落之间的关系。3他的另一类建筑设计是关于城市中心改造的项目,如东华门酒店改造、CBD中心区厂房的改建等,通过这些项目,朱锫从如何改造北京传统建筑的角度,去研究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2.1创造力建筑师应该从生活的内涵去反思,发掘建筑的空间形式、细部处理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形式整合的独特性,去把握建筑创作的方向。建筑创作一方面有其特有的建造条件,建筑师不应具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去接近它;但另一方面,创新也并不意味着抛弃过去所有的一切,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还是应从旧的答案中吸取营养。朱锫认为,今天中国的民族特征应该首先是当代性,其次才是民族性,或地方性,中国建筑必须和现代技术、科技发展同步,必须和当代人的精神伦理需求一致,同时,体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怀旧情结,这才是中国建筑的出路。2.2地点性建筑师对建筑所处环境特性的把握至关重要。建筑设计除满足基本需求,还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处理问题,发掘建筑形式的独特性、与环境的整体性,避免用常规的概念或同意概念去对待所有的建筑与基地的关系。朱锫建筑师事务所为杭州自然保护区的西溪湿地博物馆设计了一套建筑方案,该方案的理念是促进建筑和自然的互动。当叶子从树上落下,一般都会自然地散落到地面上。该设计方案就是打算通过五座建筑描绘出分散的落叶的情形。有些叶子互相堆叠在一起;有些叶子则单独得落在一处。这五座建筑的其中四座互相连接,像是堆叠的落叶,主要提供商业、娱乐、酒店、饭店和咨询服务。而剩下的单独一座建筑就是博物馆。建筑看似随意的形状,在俯瞰时与地块的机理相呼应:硬而有力的部分与陆地呼应,阳刚如建筑的胫骨;流线型的建筑部分则更像水域,润泽而阴柔,它们与地块的机理融为一体。金属感的外壳与周围水面互相隐射,带来洁净、润泽的自然感受。2.3设计条件虽然建筑师在不同的设计条件下,有不同的生活内涵和建筑设计体验。如官方投资的项目,资金属于公共财产,设计程序和限制很多,因此,在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同时,也需投入很多精力去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与所有“有想法”的建筑师一样,有一种遭遇朱锫也是难以避免的。2003年,他所主持设计的项目被确立为实施方案,但在接下来的方案调整过程中,业主又提出不同的想法。“他们想要的那种东西完全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最后朱锫放弃了那个项目。他拒绝那种“反城市的”、“与社会不融合”的作品,即使那意味着一笔可观的设计费。他并不把这种坚持看成是高尚,“那是底线,不容妥协的。”他说。2.4统合能力建筑设计是分工协作的整体。建筑师应从建筑构思、具体环境、预先的各种研究,来控制并参与整个设计过程,而且还要具备统合各个专业的的能力。其中对经济性作周全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建筑师应能在可行的经济范围内,提供他最具表现力的才能。建筑师只有全过程、全身心的投入并去照顾建筑的各个环节,建筑才能呈现其完整性。建筑,无论过程和结果,都是集体的创作,而不是建筑师个人力量所能及的。建筑师在建筑建造的全过程中,既要充当创作者,同时也是协调者。3作品分析3.1数字北京如果说上个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使现代主义建筑孕育而生,那么信息时代又会给建筑带来怎样的变革呢?“数字北京”给了我们一个探索信息时代建筑的机会,整个设计过程也是朱锫及其团队重新思考和理解信息建筑的过程。4最初的想法是基于一个场景构思,借助于拓扑学的方法,使“数字北京”的形式从新的美学图像中概括出来,它的形象就像一片集成电路板,或微芯片放大了的一部分,它从静静的水面中生长出来,水象瀑布般地从顶部宣泄下来,他们逐一演变成一场流星雨……。在这里,朱锫并没有回避形式这一问题,而是寻求或塑造一种物化的形式,向人民展示了一个放大了的数字微观世界,揭示了信心时代源于古老的和原始的物质世界。从某种意义而言,现代城市空间与微芯片结构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特征——流动性、层次多样性是该设计的基本概念。“数字北京”已远远不只是一栋有特色的建筑物,一方面它作为奥运信息的储存器,另一方面它更应是城市的一个信息中心场所。沿着这个思路,设计师成功、逻辑地将“数字北京”的形体切割为四个板块,东侧的一块为办公区,具有良好的采光和视野,中侧和西侧的板块为数字机房,四个信息块通过入口首层的网络桥塔进而被激活,承担着展示功能的“数字地毯”从地下一层渐渐升起变为墙面,再不断延伸和卷起,构成了空中的奥运数字虚拟博物馆,水平流动的“数字地毯”,快捷有效的网络桥,悬浮在空中的博物馆,它们之间的透明介质形成了层次多样的平面叠加关系。当人们走过自然水面上的浮桥,进入建筑内部,会在移动中获得丰富的视觉变化感受,强烈的场景对比,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对话。如前面分析,“印刷线路”,“芯片”,“数字流星雨”,“网络桥”,“数字地毯”等概念,是在当前技术知识背景上极易被认同理解的概念。但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拼贴这些概念,而是将有选择的概念组织到一个连续的网络中,使之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这个系统的CPU是中间的虚拟数字博物馆。之所以她是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整个项目中唯一向市民开放的部分。为了突出这个建筑的市民性,并实现它能够从视觉、触觉上醒示数字时代唤起大众对新技术的热情,设计将短向的南、北面做为具有安防要求的办公入口,而将建筑最长的东西南敞开向城市,使一般市民能够通过动态的网络桥,穿过水帘般的数字流星雨,进入一个属于城市的数字化殿堂。人们在这里能直接购买到最前沿的数码产品,晓知数字技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参观世界顶级的信息技术展示和演示。体验虚拟的数字空间,在这里感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时代,膜拜数字时代!这种情感的升华,推动这座建筑的精神内涵;它是这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是对人们开始迷惑数字技术的这一历史阶段的纪念。信息时代趋于简化的方法,以增加效率及揭开奇迹发生的过程,那正是现代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一片片薄薄的电视机屏幕,可以让我们看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只展现影像并不将其背后的诀窍表达出来。0与1最简单的元素的重复,却可构成如此复杂的计算机语言。整个世界正向着形式上简化物体的方向前进,向着形式隐藏它本身功能的方向上前进。希望“数字北京”就象奥林匹克公园客厅中巨大的电视机屏幕,它向人们传达着奥运的信息,呈现出奥运的场景,同时也向人们揭示出信息时代的透视法则。“数字北京”的建设也仅仅是这栋建筑漫长历史中的而一个时间点,因为它将不断地被创造和更新,它将永远都在“建设中”。3.2木棉花酒店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展表现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而紫禁城作为大致保留着明代北京城规划基本格局的老城区的核心,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核心的核心。1949年后,在北京的老城区,大量传统的院落住宅被拆除,代之以体量庞大、封闭的政府机构性建筑。它们像城市中的肿瘤,切断了城市的血脉,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政府机构外迁,建筑被废弃。华京大厦,一座典型的政府机构性建筑,位于明皇城保护区内,东华门大街南侧,东临南池子大街,西毗南河沿,距东华门仅有数百米之遥,沿街槐树茂密成林,北京传统四合院隐显其后,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一个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街道环境。它建于80年代早期,为五层升板结构体系。那段时期升板结构体系颇为流行,在北京5相继建造了多处升板结构的商业建筑。建筑的形式也试图寻求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北京传统的建筑相距甚远,姑且概括为仿“唐风”建筑,整个二层无窗也是因为形式的需要。如果说,当年拆了大量的四合院来建造这样一幢办公楼是一种错误的话,那么,今天也不应该再犯历史上的错误,将其拆除重新恢复过去的四合院,。朱锫及其设计团队的策略是采用针灸城市的方法而不是切除的手段,将其重新融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去,他们的设计是沿着一下两条线索展开的。3.2.1空中四合院——垂直院落系统基于类型学的方法,概括出传统北京城市的空间格局的本质是院落,庞大的院落系统就似一张巨大的网覆盖了整个城市的任意一个角落,统领着整个城市的格局,为了体现北京城这一主要城市空间的特点,一个院落系统被引入了这个项目的改造过程中,但它不再是传统的水平向院落,而是垂直的空中的院落系统,用一个化整为零的院落系统取代一个内部中庭的传统酒店的布置方式,让人从空间的感受上体验中国的建筑文化,当人们走出客房,置身于其中的院落里,既可俯视周边重重叠叠四合院屋顶的海洋,又可远眺故宫那规模宏伟的建筑杰作。院落再次成为建筑的主题,把人们再次带到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生活的场所空间。为了实现垂直院落的设想,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柱,楼板等结构体系外,对整体建筑进行了剔除外墙及楼板切割的改造。15个大小不同的院落沿着水平及垂直方向有机的组织到这幢实体建筑中去。曾经黑暗少光的室内空间变得明亮宜
本文标题:杨婷--建筑师朱锫的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分析(无图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