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制度经济学课件企业理论
第六章企业理论第一节企业的本质与边界第二节企业产权理论第三节公司治理第四节企业家与企业主要内容第一节企业的本质与边界一、企业的概念有特定生存空间、有独立的经营财产、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为了特定利益目的而进行生产(包括劳务的生产)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的特点:1、企业是生产组织。2、企业必须是独立的财产主体。3、企业是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4、企业总有一定的利益目的。(一)企业的本质强调企业是以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的身份存在的,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二)企业的边界对企业边界的分析等价于对企业规模的分析企业的规模唯一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企业的最优规模将由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决定。二、企业的本质与边界——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一)科斯观点1、企业的本质企业和市场一样,作为经济协调的工具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存在。企业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的原因在于市场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是存在交易费用的,其中最明显的交易费用就是发现相关价格的耗费。2、企业的边界企业配置资源并不是免费的,而是存在组织成本。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利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配置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成本。三、企业的本质与边界——新制度经济学观点随着所配置资源数量的增加,企业组织成本上升,企业不能无限扩张。只会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另一个企业组织中的组织成本。节约的交易费用增加的组织成本企业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与因此增加的组织成本之间的一个均衡实例1:香港的中间商人。中间商人从制造商那里购买衬衫,然后把衬衫卖给美国的进口商。中间商人收集样品、寻找买主、报价。他很少告诉制造商生产什么,也不指导工人如何生产。他所做的只是传递价格信号,而不指导资源的使用。他从制造商那里购买衬衫,按件计价,实际上是对制造商实行计件工资。但人们一般并不认为中间商人在实行计件工资,而只认为他进行的是一种标准的市场交换。实例2:香港铺设硬木地板想铺地板的房主找到建筑商,按商定的每平方英尺的价格签定承包合约;此后,建筑商再按照商定的价格转包给一个二级承包商;这个二级承包商进口木材和加工木材,并寻找三级承包商,把加工好的木材提供给三级承包商;三级承包商再雇佣工人,按工人铺设的每平方英尺向工人支付工资。这里每签定一个合约,都是传递了一次价格信号。每一个合约既是进行了一次市场交易,也是在按计件工资付酬。除了经过的步骤较多以外,这个例子和上述中间商人的例子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在这里,房主也可以直接找工人铺设硬木地板,按铺设的每平方米向工人支付计件工资。铺地板采用计件工资的优缺点按铺设的平方英尺付酬度量标准简单明了,不会引起争议;铺设的地板质量很容易检验,专业的承包商只看一眼就知道其质量好坏;每平方英尺的价格在香港几乎众所周知,承包商和工人都知道自己的选择,因而很容易商定价格。这种工作如果实行计时工资,其交易成本就可能高不可攀。有哪些?实例3:为绶带和头束穿珠子这种工作不需要什么设备,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每一件产品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种工作一般也是按件数和质量付酬。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也没有让出他的劳动力的使用权。但在服装、玩具、金属灯具和塑料等行业,生产一般需要较复杂或大型的设备,工作一般在工厂里进行。这些工作虽然也实行计件工资,其产品却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而只是完整产品的一个部件。由于这种部件一般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参考,故制定每一件的报酬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好在这些行业一般都有标准的计件工资可作参考,这种标准的计件工资一般是这些行业长期使用的。不宜采用计件工资的情形当零部件经常变化,每一种零件的产量较少时,就不太适合于使用计件工资。当工人从事的活动经常变化,其工作的质量和数量不易确定时,就不能采用计件工资。如果工人进行的是协作劳动,虽然这种劳动并非经常变化,但由于很难将每个工人的贡献区分开,也不宜采用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下监督的必要性度量小时或天数这样的代表物很容易,它不象部件或员工的贡献那样经常变化,可以对每个员工分别度量,而且可以包括每个员工从事的各种活动。这些优点使计时工资的决定成本较低。但时间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表示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从事一些活动。至于工人是否真的努力工作,则另当别论。因此,在计时工资下,由于工人从事的活动没有直接定价,工人有偷懒的动机,故需要对工人进行监督和指导。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比较计件工资合约传递了价格信号。工人需要知道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每一件产品的价格,至于如何生产,一般不需要监督和指导,故监督成本肯定低于计时工资下的监督成本。但在计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赶速度的动机,由此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计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强烈的偷懒动机,必须对工人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同时,计时工资意味着劳动者放弃自己的劳动使用权,在合约界定的一系列权利范围内,代理人决定劳动的使用。当代理人来决定劳动的使用时,管理成本和决策失误的成本也就产生了。因此,计时工资的好处是降低了决定工资(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代价是相应地增加了监督和管理成本。企业合约的出现从中间商人经由计件到计时工资的转变,就是交易时度量的对象从整个产品到部件,再到代表物的转变;传递的价格信号也从全面估价贡献到没有直接的信号;代理人的指挥和监督也从没有直接的指挥和监督到全面的指挥和监督;随着这一过程的延伸,使用投入要素的权利也越来越多地被转让,直至根据合约的限制而由代理人完全控制投入使用。这个过程就是从市场交易向企业交易转变的过程。在此转变过程中,市场交易逐渐被企业内交易替代,最后,要素市场出现,完全取代产品市场。所以计件工资恰好处在市场和企业之间,兼具市场交易和企业交易的特征,为理解企业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二)威廉姆森观点1、企业的本质企业作为一种交易的治理结构而存在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一是激励二是控制手段更多,更有效果。三是企业“固有的结构优势”,表现为企业存在信息经济。交易与治理结构的匹配投资特点非专用混合独特频率偶然市场治理三方治理(新古典式合同)经常(古典式合同)双方治理(关系统一治理合同)2、企业的边界通过比较不同治理结构进行交易治理的收益和成本来界定治理结构的边界。企业的边界取决于企业这种治理结构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存在规模与范围经济的治理结构选择0kGCGCkkˆ0成本令△C为企业自行生产与市场采购同样产品的静态成本之差。当k较小时,市场中对标准产品的需求很大,外部供应商可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大大节省生产成本,如果企业自己生产,生产成本就会过高,△C就会很大。随着k越来越大,外部供应商再不能靠规模和范围经济节省总成本,这时△C就会缩小,△C的渐近线逐渐趋于零。显然,△C是资产专用性的函数,而且是它的减函数,但无论如何△C0。图中直线△C+△G表示△C与△G纵向相加之和。企业的边界:进一步的推论前面解释了什么样的交易或契约适合由企业这种治理结构来组织。但是,伴随资产专用性水平的提高,为什么企业的规模却不能无限扩大?。威廉姆森(1967)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之所以不能无限扩张,主要是由于科层增加所导致的控制性损失。但威廉姆森(1985)放弃了这个观点,认为如果允许企业最高层进行选择性干预,那么控制性损失将不是问题。所谓选择性干预,是指委托人让代理人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但是一旦委托人有特殊需要,代理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然而,选择性干预不可能从而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不能像市场那样引入高能激励。高能激励与低能激励高能激励就是代理人以固定价格向委托人提供产品,代理人获得全部剩余索取权,选择性干预就是给予代理人高能激励。而低能激励则相反,代理人的成本与收益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代理人没有全部剩余索取权。例如,在房地产行业中,开发商以固定价格将楼房建设工程承包给建筑商,就是高能激励;而建筑商给予工人固定工资,就是低能激励。企业内部引入高能激励的成本一是会导致代理人滥用委托人的资产,因为代理人无须为此付出成本,却可以获得由于过度使用资产所节约下来的剩余利润;二是委托人会利用自己的权威盘剥代理人的利润,主要是通过压低内部转让价格和虚增成本的手法。低能激励的优、缺点企业内部只能采取低能激励,这样做的好处是适应性更强。因为通过科层的权威,委托人对代理人在会计、审计和费用分摊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减少了讨价还价成本,这正是科斯(1937)的思想。但是低能激励会造成官僚成本,主要包括“管理倾向”、“宽容”和“互相帮助”等方面。最优企业规模正是在一体化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取得权衡(trade-off)。1、企业的本质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物质资产的集合体。契约权利中的剩余权利也是对物质资产的权利,即“剩余控制权”。2、企业的边界取决于纵向一体化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当一体化的收益高于成本时,企业实施一体化扩张其边界,相反,当一体化的收益低于成本时,企业则维持不变的规模和边界。(三)产权经济学观点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该理论只涉及企业的本质,并未对企业的边界进行探讨。团队生产过程的特征:第一,企业使用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第二,生产使用的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第三,总产出并不是单个要素产出的简单加总,因为每种要素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四)团队生产理论观点第二节企业产权理论一、企业产权企业产权主要解决在参与企业生产的众多要素所有者中,由谁充当委托人、谁充当代理人的问题,即谁雇佣谁的问题。(一)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企业所有权:体现为对财产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剩余索取权:指对企业进行团队生产产生的合作剩余的要求权,或者是对企业总收入中扣除固定契约性报酬(固定工资、固定利息等)后剩余收入的要求权。剩余控制权:为没有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并认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有权决定资产除最终契约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的所有用途。争议严格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从经济学角度更好的理解企业所有权。但在新制度经济学视域内,关于三者的相互关系却至少有三种不同认识:传统产权经济学(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将所有权定义为剩余索取权;以克罗斯曼和哈特为代表的产权学派则将产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米尔格兰姆和罗伯茨(1992)则主张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统一观点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具有高度互补性的权利,因此应该配置给同一缔约方,否则就会产生激励扭曲,出现“敲竹杠”(hold-upproblem)问题。有控制权而无收益权,经济人就会缺乏实现最优产出的激励;有收益权而无控制权,经济人就会只顾实现私利最大化而不关心资源的损耗。1、资本雇佣劳动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认为拥有劳动的工人和拥有资本的资本家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导致资本对劳动的雇佣。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超过劳动,而使资本雇佣劳动成为必然。奈特从风险和保险的角度出发解释“资本雇佣劳动”的合法性,认为企业存在“保险功能”。哈特认为非人力资产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二)企业产权配置2、劳动雇佣资本汉斯曼秉承组织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主旨,认为劳动管理型企业(LMF)是一种交易费用很低的企业产权安排。结论:出于节约集体决策成本的需要,LMF即使存在,也只适合较小的规模。3、利益相关者认为公司本质上受多种市场力量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布莱尔: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股东,还来自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这些主体都为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因此应该赋予他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他们共同分享企业的所有权。埃塞俄比亚农民的案例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革命和随后的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国家农业的产权结构。以往大部分由封建领主拥有的农田被一小块一小块地分配给农民,政府实际上充当了地主的角色。新的产权
本文标题:制度经济学课件企业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