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13年高考真题,59张)
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知识架构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专项突破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突破一解答具体型题目这种命题方式,题干中已经大致指出了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考生需要做的就是:在确认这种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以及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和传达的感情。如: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从情景角度对这首词进行分析。”这表明诗歌运用了间接抒情中的一种,答题时应该明确指出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还是托物言志等,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请分析上、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表明上下片抒情方式是不同的,可能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是间接抒情,不过间接抒情应回答是哪一种,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新颖别致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题干已经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需要做的就是结合诗句分析运用情况及效果。“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分析。”答题时应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些地方是实,哪些地方是虚,并指出其运用效果。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核心提示】古诗的表达技巧是外衣,主旨情感是内核,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因此,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另外,具体型命题已经给了考生答题的角度,而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抒情手法;问抒情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答题模板】具体型命题方式的答题模式为:(1)确认题干中提到的表达技巧,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抒情手法、修辞手法中的具体类别,考生在这一步骤中首先应具体回答;(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3)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①。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②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注】①恶禁持:恶,猛;禁持,摇晃。②亚门:几乎与门等高。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下片结尾一句包含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答案】①借代。用“灯火”代指家人。②拟人。赋予“灯火”以人的情感。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破阵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②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注】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②沈腰:指人瘦,出自南北朝沈约给友人的信。潘鬓:指鬓发花白,出自晋代潘岳的文章。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这首词中的对比体现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答案】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类或“亡国之痛”类或“离别之苦”类都可)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3.(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解析】应先找出对比的内容,即“愁心”与“壮心”、“佳节快乐”与“佳节愁苦”、“久”与“偶”,其次分析对比的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最后结合对比的艺术效果就能全面作答。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鉴赏】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时年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苏洵常以“王佐才”、“帝王师”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魏公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突破二解答笼统型题目准确判定古诗所用的表达技巧是以熟练地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为基础和前提的。一般而言,只要把古诗常见常用常考的表达技巧理解透了,判定起来应不是什么难事。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笼统型命题的答题技巧是:1.判断表达技巧要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走向高考·二轮总复习·人教版·语文2.要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表达技巧,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第二部分专题八第3讲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13年高考真题,59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5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