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自主学习(教材P16~P21)1.认识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⑵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⑴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⑵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⑴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⑵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同步辅导1.要点归纳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2.难点解惑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2第2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自主学习(教材P22~P25)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⑴⑵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⑶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⑷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⑸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辅导1.要点归纳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⑶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⑷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⑸控制人口增长【知识构建】3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脆弱性◆自主学习(教材P26~P30)1.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现状⑴分布:现存原始森林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和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⑵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⑴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⑵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⑶世界生物基因宝库。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⑴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⑵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同步辅导1.要点归纳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难点解惑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4第二课时亚马孙开发计划及雨林的前途◆自主学习(教材P30~P36)4.雨林的开发和保护⑴雨林破坏的原因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如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⑵雨林的保护措施◆合作探讨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⑴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⑵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左:⑶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⑴一般思路5⑵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⑴一般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其成因展开分析。⑵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6◆同步辅导1.要点归纳⑴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⑵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差异2.难点解惑7第3讲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分析主题一水土流失的治理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⑴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⑵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37.1%。⑶主要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为例)⑴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1)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84.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措施⑵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9主题二湿地的保护1.湿地概况⑴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⑵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⑶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2.沼泽湿地成因⑴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⑵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⑶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湿地的功能⑴湿地的功能⑵案例——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104.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⑴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⑵质量在下降。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5.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⑴自然原因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⑵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6.湿地的保护措施⑴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⑵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⑶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⑷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⑸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11主题三区域生态环境分析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⑴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⑵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⑶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⑴一般思路12⑵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4.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⑴一般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其成因展开分析。⑵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6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