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高中生学业滞后的成因分析
高中生学业滞后的成因分析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较之义务教育阶段和高校的学生更为明确,达标意识也更为强烈。研究者在S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回答“高中毕业后的打算”时,选择“希望到高校进一步深造”的人数占参加调查人数的比率分别为:高一年级94.34%,高二年级93.87%,高三年级99.51%。从这个数据看,“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是高中生学业滞后的原因,即使极个别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他们也希望上大学进一步学习,甚至对到国外上大学有浓厚的兴趣。那么,高中生学业滞后的成因到底有哪些呢?一、学习的慢节奏与高中教材深度和广度的矛盾不少家长和老师常常纳闷,一些学业滞后的高中生,他们的中考成绩都非常不错,可为什么到了高中学业却越落越远呢?有的老师甚至怀疑学生中考成绩的真实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到了高中松懈了,或者片面地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其实,高中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较之初中陡然上了一大台阶,不少学生还是用初中学习的节奏来对待高中学习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例如,高中语文要求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初中阶段更多的是精读,不少学生阅读的速度跟不上,阅读量拓展不开,自然解题时间仓促,正确率不高,导致语文阅读能力较差,久之,影响了语文学科的学习。阅读速度慢,看其它学科的资料自然也是慢节奏,学业滞后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学生在高一年级比较多,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有意识地加强学习节奏感的训练,是能够扭转滞后局面的。遗憾的是,缺乏经验的教师和焦虑的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因,就连学生自己也没有想到速度与节奏对高中学业的提升多么重要。二、学习的倦怠性与学业所需意志力的矛盾学习倦怠性指的是因长期学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神损耗,对学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远,以及成绩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对学业呈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学习是由脑力、心力和体力共同发挥作用的人类高级劳动形式,脑力是讲究科学性的,心力是讲究意志力的,体力是讲究长期性的。人们往往把学生学业滞后笼统而简单地归因“学习方法不科学”,却不去对课业的学习作具体的方法引领,自然就不能有效地提升学业水平与能力。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是学生对高考升学带来的较长时间的压力和重复机械地记忆训练削弱了对课业学习的兴趣,由此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耐力,最终走向逃避学习的行为。其实,学习倦怠是介于厌学与乐学之间的一种可调状态。科学引导,学习倦怠状态可以转化为乐学状态;漠视发展,则会退化为厌学甚至弃学的结果。(一)学业滞后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高中生学习倦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上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低。上课时,学习主动性不够,要么,眼睛无神,走神发呆,答非所问,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要么,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显出很“另类”的样子;要么,害怕参与问题探究,人际关系紧张,常与他人发生纠纷,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学习效率低下。二是课后学习精神萎靡,被动应付。课后不及时总结复习,不主动做作业,不能合理安排课外作业,作业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拖拖拉拉,被动应付,耗时低效(以这部分学生来统计高中生课后作业的时间是很不准确的,江苏省规定高中生课后作业时间2小时以内),对所做错的作业不去认真修正,不与同学合作探究,更谈不上在学业上有所拓展,害怕考试,不参与群体性的活动。三是自我评价降低,缺乏内驱力。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破罐破摔;认为自己基础较差,欠债较多,无法振作;认为别人讥笑嘲讽,对他人的谈笑比较敏感,常常自我比对,偶尔情绪失控。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情绪耗竭。情绪耗竭主要来源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带来的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是高考学科分数与名次),造成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降低,长期的压力负荷将学生的积极情绪消耗殆尽,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往往表现为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紧张、受挫、无望、痛苦,自认为无法专心于学习,对学习有着负向的情感体验,有的甚至出现异常情绪或行为,如逃学、抽烟、轻生等。第二,乏人性化。是指个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人际关系。一些学业严重滞后的学生在父母的斥责和老师的责难下更是难以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索性我行我素,另类表现,要么玩世不恭,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态度粗暴,情绪失控,有时还伴有异常举动和过激言行。有时师长或同学的一句无意的话也可能点燃他们情绪失控的火苗。第三,低成就感。学业滞后生在学业中经常体验到挫败与失望,他们就认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多方的压力让他们产生精神上的紧张、消沉感以及对学习消极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这是高中生中学习倦怠原因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对S校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就学习能力方面做了一次全样本调查。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心理障碍是什么”的问题时,回答“孤独无助”的占18.15%,回答“前途迷茫”的占28.56%,回答“师长压力”的占47.83%。这些数据应引起教育者的深思。(二)学业滞后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影响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但概括起来,可以把造成学习倦怠状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类:1.人口学变量的影响首先,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体验着更多的倦怠;其次,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可能会比低年级学生和非毕业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倦怠现象;再次,学习倦怠学生的学业状况普遍不良,对学习的价值感出现偏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最后,不稳定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更容易导致学生学业倦怠。2.内在个体因素首先,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倾向于出现高倦怠,个体情绪稳定性低的学生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第二,低自我效能感者倦怠水平高,高自我概念者倦怠程度最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个体更具有倦怠的可能性;第三,外控组的学生在学习倦怠程度上要显著高于内控组的大学生,内外控信念对学习倦怠程度的预测力最高;第四,积极的应对策略与低水平的倦怠感相联系,消极的应对策略与高的倦怠水平相联系。3.外在情境因素情境特征。学校以下情境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学习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缺乏适宜的人际关系(团体破裂)、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公平性等。社会支持与倦怠。社会支持的人数和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能够有效预测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变量。父母支持与倦怠的情绪耗竭及人格解体因素呈负相关,教师支持与人格解体呈负相关,朋友支持与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相关。[1]三、情绪控制力薄弱与强化学习失误的矛盾学业是精神产品,它需要持久而稳定的情绪控制力。学生的学习情绪包括对学科的兴趣、对执教者的认同与崇拜、学习时的专注与入境、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意志力、耐挫力和创造力等。高中生学习的情绪控制力相对稳定,也正是这相对稳定性让我们忽略了部分学生时有的情绪波动性。家长和老师的视角往往定格在知识的接受上,往往用分数和名次来衡量学生的学力,本来阶段性成绩的起伏与波动是很正常的事,但师长们的急躁与责怪却加剧了学生因成绩的起伏而引起的情绪波动,而这一“波动”一旦成为现象就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情绪控制力,而削弱这一控制力的正是对学生情绪不关心也不负责任的家长或老师。事实上,学生学习的情绪稳定是要培养的,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阶段性的失误失败就大惊小怪,强化教训,一旦我们对学生的“失误”强化了反而给他的“修正”埋下了隐患,增加学生的过度关注,造成学生的过度紧张与失控。所以,经常听到“这个知识我讲了四五遍了,学生还不会”、“这个小孩一到考试就紧张就粗心”、“你越说得多,他越糊涂”等话,原因就在此。四、自主钻研缺失与被动接受之间的矛盾“特殊类型生”中的“学业滞后生”有的学业成绩也曾经优秀过,或者阶段性优秀过,但终究还是滞后不前了。这样的学生不能说是学习的节奏问题,也不能看成是倦怠因素,更不是情绪控制方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随着知识的难度加深,容量加大,学生接受上有些招架不住。这个时候,他总埋怨知识抽象,老师讲解不透,而不去自主钻研,与学生或老师合作攻坚。学习不仅是被动的接收,更重要的是主动迎战,“自主研发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自主钻研才能提升较高层次的学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自主钻研的学习品质,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能有效地吸收与应用。如果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学习难题,要很自然地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业滞后生中不少学生没有合作攻坚的品质,把难题放在心中,把困难堆在眼前,长期下去,严重地阻碍了学业的进步,造成学习的无尽烦恼。
本文标题:高中生学业滞后的成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