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蔡佳)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使动用法,使……撤兵。第一课时《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关于《左传》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科普时间: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古代姓氏的由来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虞舜夏商周姬姚姜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鲁韩赵魏秦楚宋卫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职务:巫乐陶屠卜施商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杨柳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呼延独孤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二、背景分析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相关资料(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春秋时期形势图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思考: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思考: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无能为()也矣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三、字词读音fúzhìzhuìwéigōngfánquēyuè课文朗读欣赏使杞()子逢()孙戍之qǐpángfú朗读课文: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第一段:翻译课文: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因为。于:对。贰:数作动,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晋国)同时又依附楚国。(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晋军秦军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的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围郑的原因,实为借口。晋国为复仇而联合秦国,秦与郑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这为后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伏笔。分析: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名作动)译句: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函陵、氾南都属郑国领土,晋、秦分地驻扎,这是细节描写,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郑国有机可乘,又是伏笔。C.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概括第一段答案:[A][B][C]B.点明事情的起因。A.秦晋围郑。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一般是主动地说。告诉。对∙∙∙∙∙∙说。是提示具体说的话。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谓其妻曰:“吾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3.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4.(刿)对曰:“夫战,勇气也∙∙∙∙∙∙o”《曹刿论战》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谓:曰:语(yÙ):对:言:第二段: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于:介词,对。使:派。从:听从。译句: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分析: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佚之狐独具慧眼,举荐烛之武。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的途径来解决危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临危受命: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做事了。”犹:尚且。已:同“矣”,语气词。烛之武满腹委屈与牢骚,埋怨郑伯,这并不是故作姿态,一方面表达他壮年不遇、英雄末路之感慨,一方面也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许之。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这。郑伯听出了烛之武的话外之音,直面现实,诚心悔过,实属难得。同时,他的话中还包含了对郑国,对烛之武的担忧、关注,从理性的角度诚实而有力的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概括第二段A.郑伯引咎自责。B.郑伯劝烛之武接受命令。C.烛之武临危授命。[A][B][C]答案: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自责(情)晓义(理)~~未见其人先知其才想一想……?烛之武出场的原因有三: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郑伯诚恳的态度。为人臣,当为国效力。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第三段:1、夜缒而出。译句: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峻,郑国的命运将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郑既知亡矣”先示弱认输,满足敌的骄横心理。坦言知亡,避其锐气。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句: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而:连词,表顺接。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以:介词,拿,用。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这是退秦师的关键。这句对晋、秦联兵攻郑看得很轻。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越过。以:而,连词,表示顺接。鄙:边邑,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指郑国,形作名,远地。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焉:疑问副词,何,为什么。反问句以:连词,而,表结果。陪:增加。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句: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舍:放弃。以为:古今异义,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行李:古今异义,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共:同“供”,供给。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译句: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版。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而:连词,表转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忘恩负义、用事实离间秦晋的关系。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句:现在它已使郑国成为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东:名作状,向东面。封: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意动)肆:延伸,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受损。焉:疑问代词,哪里。8、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译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10、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有利于。图:考虑。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译句: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1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同“悦”,高兴。盟:名作动,订立盟约。使:派。戍:戍守。乃:于是,就。译句: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说秦过程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层层深入,论证严密秦、晋、郑三者均涉及其中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肆其西封,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蔡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