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中语文教学基本要求(必修一)+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1页共30页四川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目标本单元是必修模块中的第一个诗歌单元,以广为传诵的四首现代新诗为主要内容,重点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教学本单元应把握好以下目标: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现代诗人和他们的主要作品;明确“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背诵和默写第一、二课的三首诗词。2.在理解“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抓取诗歌中的重点意象、关键意象,感受其特征,分析其意义。体会描述性意象的生动性,理解比喻性意象的象征性,并感受意象中所寄托的情感。3.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我感悟、自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诵诗歌以及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大胆表达观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4.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形式美、音乐美、情感美。丰富对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个人修养。沁园春·长沙内容标准课文内容要点这是毛泽东的一首具有现代内容、传统形式的词作,与本单元的其他诗歌有本质区别。全词上片记今游,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忆昔游,以叙事为主,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和凌云壮志,形象含蓄地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全词抒发了青年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革命豪情。学习要求基础要求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本词创作的背景。2.读准“沁”、“舸”、“寥廓”、“遒”、“遏”等字音;注意“竞”、“苍茫”、“万户侯”、“击水”等词的书写。3.理解、诵读和默写这首词。4.能抓住上片的主要意象,扣住动词、形容词、数词,从景物的形色、动静、远近等方面,进行赏析;能通过联想、想象,重构词人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并概括其意境特点;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意象、意境中蕴含的情感,能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5.能分析词中“看”和“忆”字的作用;能概括词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思路;能结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重点句进行品析,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发展要求1.拓展阅读并积累有关秋景的古诗词名句,体会蕴含的不同情感。2.拓展阅读毛泽东的代表诗作,进一步感受其词作的风格和情感。3.欣赏毛泽东书法,写一段评论文字。4.能自拟词题,尝试用“沁园春”词牌填一首词。第2页共30页诗两首内容标准课文内容要点《雨巷》戴望舒因本诗获得了“雨巷诗人”称号。全诗以“雨巷”和“丁香”这两个主要意象为基础,以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形象,营造了飘渺虚幻、哀婉朦胧的意境。诗人通过“我”在“雨巷”中对梦一般的“姑娘”的期盼、接近、远去、留恋、期盼,寄寓对世界、人生朦胧的伤感、如梦的期待、寂寥的心境和虚无的苦涩。全诗运用象征手法,意蕴深远,情感复杂,可作多元解读。《再别康桥》这是诗人重游母校、物是人非,归国途中、怅然若失之作。全诗通过对康桥景物的抒写,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以及寻梦的惆怅和落寞。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深的无奈、苦闷和忧郁。诗作很好地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主张,可以此为切入点作重点赏析。学习要求基础要求1.了解戴望舒、现代诗派及象征主义;了解徐志摩、新月诗派(格律诗派)及“三美”理论。2.读准“彳”、“亍”、“颓圮”、“篙”、“溯”、“笙箫”、“荇”等字音;注意“寂寥”、“彷徨”、“惆怅”、“凄婉”、“斑斓”等词的书写;能分析“轻轻的我走了”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能理清两首诗的内在结构,整体把握诗意;能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及其表现;能充满感情地诵读诗歌;能默写这两首诗。4.《雨巷》:能品味“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等意象;能概括全诗的意境;能品析“我”、“姑娘”这两个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能结合背景分析诗歌的情感主题。5.《再别康桥》:能品味“云彩”、“金柳”、“艳影”、“柔波”、“青荇”、“天上虹”、“星辉”等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流动的画面美;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6.能对诗歌进行文本细读:比较“我希望逢着”与“我希望飘过”、“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差异及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效果。发展要求1.能结合诗歌及课后习题,归纳“丁香”、“柳”、“云”、“青草”等传统经典意象的文化内涵。2.能结合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规范表述。3.能结合《雨巷》的意象,体会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能结合“三美”理论,分析其在《再别康桥》中的表现;能读懂诗的语言。4.能对诗歌主题、情感做合理的多元解读。5.拓展阅读,进一步阅读戴望舒、徐志摩的其它重要诗歌,感受新诗的特点及表现的时代精神。第3页共30页大堰河,我的保姆内容标准课文内容要点这是诗人在狱中写给乳母大堰河的一曲赞歌。诗作选取了大堰河的若干生活片段和一系列生活细节,刻画了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善良无私的品质,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立体的个性,抒发了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不合理世界的控诉、诅咒。作为抒情长诗,却充满大量的描述性意象和叙事性细节,应将其作为鉴赏的重点。、学习要求基础要求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2.能读准“菲”、“碾”、“虱”、“钵”、“簸箕”、“忸怩”、“屑”、“呵叱”、“诅咒”等字音。3.能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把握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4.能进行文本细读,仔细品味、分析诗中大量的描述性意象,展开联想、想象,把握大堰河这一丰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感情。5.能理解第2节、第11节中人称变化在表达上的作用。6.能具体分析诗中的对比、反复、排比等手法,体会它们对于表现主题思想及诗人浓烈情感所起的作用。发展要求1.能把握比喻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的差异,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作用。2.能以诗歌中的精彩句式作仿句练习,训练围绕一个对象或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描写铺排的能力。3.能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关注身边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感。4.拓展阅读,课外自学艾青的其它重要诗歌,感受其作品风格和主要情感。教学建议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诵读的方法。要把诗歌的诵读乃至背诵放在学习的首位。重点如节奏的划分、抑扬的把握、缓急的处理、轻重的控制,教师应做示范,并结合具体诗歌加强诵读训练,让学生习得诗歌诵读方法,明确对情感的准确把握是读好诗歌的前提。2.指导学生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取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体会描述性意象的生动性,理解比喻性意象的象征性,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它们与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由意象到意境,由手法到情感的解读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逐步归纳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特别是引导学生扣住“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来把握作品主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这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3.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读诗应知诗家语。”引导学生建立解读诗歌语言的基本思维,注意把握诗歌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形象性、跳跃性和超常性;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培养它们对语言的感受力。4.指导学生规范表述对诗词的理解。教学中既要激活学生思维,进行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又要恰当地规范学生的理解角度和思路,防止过度解读和误读,造成诗词赏析的思维误区;要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解读诗词的名词术语,在训练中恰当使用专门术语。5.作为高中学习的第一个单元,也是第一个诗歌单元,建议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开展第4页共30页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本单元的某些诗人或某类型诗歌进行探究性阅读,指导学生积累诗歌多姿多彩的情感,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并尝试写诗歌评论或创作诗歌。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名句背诵竞赛、诗歌创作交流会等,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单元单元目标1.作为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这三篇课文有的记叙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有的记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探究、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两篇历史散文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历史与文学的开创之作,影响深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文章的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反复朗读,悉心体会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3.引导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与用法,在自主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会提玄钩要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抓关键词,概述文章叙事脉络,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烛之武退秦师内容标准课文内容要点这是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事: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阐明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化解郑国的亡国危机。在短小的故事叙述中,文章处处设伏笔与做照应;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详略得当,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以刻画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要求基础要求1.了解编年体史书《左传》的基本特点以及史学与文学价值。2.读准“缒”“阙”等字音,掌握“共”“说”“知”通假字,了解古今单音词双音词含义及特点;理解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梳理“而、焉、以、之”等文言虚词,梳理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等。3.围绕题目中“退”字,整体把握故事大意:退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用精简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一段,尽量直译,字字落实。5.反复诵读,力求背诵,体会《左传》用精要文字叙述复杂曲折内容的精炼笔法。第5页共30页发展要求1.烛之武的说辞角度巧妙贴切,切入直击要害,分析透彻精辟,有条有理,以“烛之武为什么要从退秦师来解围困”为切入点,分析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探究其言辞背后的智慧、胆识与洞察力。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析人物形象,欣赏《左传》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的叙事艺术与言简义丰的语言之美。3.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后练习中《东莱〈左传〉博议》,以“也谈天下之事中的利”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想。荆轲刺秦王内容标准课文内容要点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而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在《战国策》的叙述中,故事的主人公是荆轲,故事的主线是“刺”,故事情节围绕着这个“刺”字展开,行刺的缘起,行刺的准备,行刺的实施,曲折完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性格——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荆轲,急功近利的太子丹,豪爽慷慨的樊於期,外勇内怯的秦武阳,贪残怯弱的秦王——也从其对话、神态、动作和场面描写等多方面的刻画中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战国策》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叙事中蕴含着强烈情感,善于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这些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要求基础要求1.了解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基本特点以及史学与文学价值。2.读准“淬”“忤”“徵”“陛”“卒”“提”“创”“揕”“拊”等字音,掌握“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等古今异义以及“顾”等字的一词多义,梳理“乃、以、而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教学基本要求(必修一)+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