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历史期中考纲复习方法提示:结合教材背诵、理解考点;配合样题检验、巩固知识。加油!1高二历史期中考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孔子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主要思想:【政治方面】: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提倡“为政以德”;在“礼”治同时,改良政治。【鬼神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影响】:孔子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地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2、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①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不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代和民心。②“小国寡民”【影响】: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原因】:根本原因——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社会变革是思想界动荡活跃的根本原因。物质基础——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剧变及战争动荡局面。阶级关系——专业文化阶层“士”形成。各国统治者对士的重视和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兴起和学术中心的形成。【历史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纸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列举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1)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重民思想、“民贵君轻”人性观——“性善说”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养浩然之气”,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2)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道家】: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节葬”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①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②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③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的内容:①大一统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③三纲五常。使儒学实现了官方化和神秘化。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思想不能适应政治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适应了积极有为的时代需要③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儒学教育等措施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高二历史期中考纲复习方法提示:结合教材背诵、理解考点;配合样题检验、巩固知识。加油!2影响:积极:①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使君主实行“仁政”;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独尊儒术实质是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扼杀才智。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唐宋时期,形成三教合一潮流,儒学家吸收了佛、道哲学精神,使儒学体系得到更新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内涵:理学,是一种既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深层思考,又继承孔孟传统儒学关怀现实人生的新儒学体系,其核心观念是“理”或天理,故名。是儒学实现了哲学化和理论化。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2、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各自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宋明理学有何影响?派别及主张: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程颐、程颢起突出作用;南宋,朱熹----集大成者。)(1)万物本源:“理”是世界的本原,反映在社会就是“三纲五常”,反映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个人修养要“存天理,灭人欲”。(2)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通过实践、学习,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1)万物本源:“心即理也”,心是万物本源。(2)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发明本心”。“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法方面影响极为深远。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社会根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呼唤新的社会评价标准,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政治上,封建专制政治腐朽衰落,封建统治危机思想上,程朱理学因循守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李贽的思想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批正统思想:批判程朱理学正统学说,否认孔孟学说权威性,反对四书五经的教条标准批礼教:反礼教(三纲五常),肯定追求物质享受(人欲)的合理性;提倡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正统思想和礼教的先驱。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及思想主张有哪些?意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共同主张:①学术上:经世致用——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背景: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内涵:“经国济世”“学用结合”。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把学术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应关乎国计民生,进行社会变革。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振兴工商业。③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思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黄宗羲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和咨询机关——“学校”。意义:地位——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是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的时代要求,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3.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继承、批判、发展)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具有民主色彩思想。②顾炎武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的儒学传统,反对道学脱离社会实际的空疏学风,倡导经世致用。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物质(“气”或“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朴素唯物思想家。4、列举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时期、思想、地位、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辩证的对待儒家思想?(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开创儒学(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但是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高二历史期中考纲复习方法提示:结合教材背诵、理解考点;配合样题检验、巩固知识。加油!3的当时并未受统治者重视,(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汉武帝接纳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危机: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融合潮流(7)复兴: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作用:儒家思想自西汉始确立了中国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此后到南宋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时期,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自明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对待:剔除封建糟粕;吸收民主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批判、继承、发展)5.概括说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概括归纳儒家思想能够长期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的原因(1)春秋末期孔子学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采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汉武学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发展成为新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宋代到明朝理学的兴起,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官方哲学。(2)儒家学说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趋时更新);统治者的推崇和推广、扶植;儒家思想在民众中影响巨大。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五、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为什么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志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期中考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8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