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沁园春-长沙》-课程单元设计
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课程单元设计教务处编制1学习情境(任务)沁园春长沙学习单元第一单元课次1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实践课[]理实一体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2授课班级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节星期授课地点年月日第周-节星期年月日第周-节星期学习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学习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教学资料及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雪》,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词)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词?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叫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会有另外的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1)词的发展及别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2)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教师引入话题教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词的常识及课文相关背景)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学生思考回答复习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课程单元设计教务处编制2(4)词一般分两段,即为两阕,也叫两片。(5)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诗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叫“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大家看书上的背景简介: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试读——范读——听读——齐读)“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所谓“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我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在写作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哪一部分着重写景,哪一部分着重抒情,然后咱们再来看,他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解决字音,上阕着重写景,描写这一次重游橘子洲的情景,景中有情。下阕着重抒情,回忆过去的往事,情中见景。)三、诵读全词,分析鉴赏初读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2.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语言有什么特点?(一)写景,寓情于景重点——上阕写景,下阕叙事。1.既然上阕重在写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毛泽东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请大家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令、地点、环境/背景)(可概括为“湘江秋景图”)*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明确: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用法,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教师予以补充教师设疑问题引导朗读全词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朗读并合复习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开展教学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课程单元设计教务处编制3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政治改革,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而写,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独钓寒江”与作者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寒秋”一语既点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2.下一句中的“看”是一个领字,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一般词的上下阙都有一个,它们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非常重要,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找准这些领字,在朗读的时候要稍加停顿。那么这个“看”字,统领了下面的那几句话呢?明确:对,统领了下面7句,大家朗读一下这七句话,注意节奏,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明确: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鹰击长空”——仰望,高景“鱼翔浅底”——俯瞰,低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俯瞰”,写的是“低景”)。*诗词语言表现力的探究。词,又叫“诗余”,作为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语言富有表现力。再读全词,试找出有表现力的词并加以体会分析。“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教师设疑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学生自由诵读并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课程单元设计教务处编制4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万”“遍”“层”“尽”“漫”“百”——表明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体现江面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明确: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4.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5.齐读上阕。(女)附:板书湘江秋景图(看)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补充完善教师巡回引导、明确教师课堂小结并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课程单元设计教务处编制5远眺万山—红遍静景问动作之劲==“争”“击”“翔”层林—尽染谁色彩之浓==“红”“碧”近观漫江—碧透主数量之多==“万”“层”“百”百舸—争流沉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仰视鹰——击浮俯视鱼——翔动景?第二课时(二)叙事、抒情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写了哪些事(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1.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明确: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3.“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
本文标题:《沁园春-长沙》-课程单元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1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