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试述血栓性疾病中微血流紊乱的表现后果:1.血小板流态异常:正常情况:黏附性、聚集性在正常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不会发生,因其表面存在大量硫酸乙酰肝素(负电),可相互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内皮细胞可合成PGI2,NO等,可破坏ADP、5-HT、凝血酶等物质的能力。异常情况:血小板受创伤、毒素及体液性因素等影响时,血小板可激活,表面积增大、增加碰撞机会,进而再次激活。同时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形成血栓的第一步,其中参与血小板粘附的因素有: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Ib),血浆中的vWF因子及内皮下组织。当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后,内皮下组织、胶原曝露,结合血浆中的vWF因子,进而结合血小板上的GPIb。同时血小板粘附后可释放ADP、TXA2等物质促进凝集,凝集后的血小板再次释放上述物质,造成恶性循环。2.红细胞流态异常:正常情况: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表面带负电,悬浮于血浆,具有变形能力。异常情况:1.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发生聚集,当聚集超过代偿便无法分离形成团块,易受到挤压破碎。2.变形性↓,导致红细胞有效体积及浓度↑,血粘度及外周阻力↑,红细胞寿命↓。上述二因导致:1.微血管血流灌注↓,异常的红细胞团块堵塞微血管,主要影响为有窦状或球形毛细血管等器官,如肝、脾、肺、骨髓。2.血液表观粘度↑,微循环障碍。3.临界毛细血管半径↑,广泛微循环障碍。3.白细胞流态异常:正常情况:在血流中央流动,偶尔可沿着血管内皮有滚动及粘附等现象。异常情况: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加,白细胞嵌塞,引起:1.毛细血管血流的短暂停留。2.血浆和血细胞分布不均,可造成局部缺氧。3.无复流。4.白细胞激活,破损,释放自由基、白三烯、溶酶体酶等破坏周围组织。4.血浆流态异常:微循环障碍使“丸流”破坏,阻力↑,血流速↓。同时血浆成分改变、血浆容量改变、血浆粘度改变皆加重血流异常。二.试述原发性高血压中的钙转运异常:阻力血管的血管平滑肌肌张力增加,为高血压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肌张力增加为为钙的转运异常,使细胞质内的游离Ca2+增加所致。下列为其机制:1.膜缺陷使[Ca2+]i浓度增高: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其血管平滑肌细胞及红细胞膜的钙结合蛋白减少,与Ca2+亲和力降低,使胞质中的Ca2+增加。同时结合钙的下降也使膜的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另外膜的理化性质改变可使膜转运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导致胞外Ca2+内流,胞内Ca2+浓度升高。2.Ca2+通过细胞膜钙通道内流增多: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膜VDC及ROC均开放增多,均导致Ca2+内流增多。3.Ca2+-Mg2+-ATP酶(钙泵)功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中,患者其血管平滑肌的钙泵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使胞膜及肌浆网上的钙泵不能把升高的胞质内的Ca2+泵出胞外或重新摄取至肌浆网内,使胞质内Ca2+持续升高。4.通过Na+/Ca2+交换使[Ca2+]i浓度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时Na+转运异常,胞内浓度升高,激活反向NCX,使排Na+内流Ca2+,导致胞质内游离Ca2+增加。5.细胞内储存Ca2+释放增加:Ca2+通过钙通道等途径进入平滑肌细胞,不仅使[Ca2+]i浓度升高,同时还可促使细胞内储存的Ca2+释放。三.何谓血管新生?何谓血管生成?1、血管新生指原有的毛细血管或微静脉在一些血管新生诱导因子作用下,通过已存在的微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周围基质的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重排,从先前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并与原来的血管系统吻合称之。2、血管生成即血管发生,主要出现在胚胎早期。其血管直接由血管细胞长成。四.VEGF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为何?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新生与VEGF直接相关。1.VEGF特异性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促分裂、趋化等作用。2.肿瘤细胞自身不能产生纤维蛋白原。而VEGF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使管内纤维蛋白原与血管外的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成分凝结形成交叉的纤维蛋白凝胶体,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个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机基质,同时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质。3.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间质胶原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可降解基质促进血管的新生,同时也有助于瘤细胞从肿瘤组织脱落。五.研究血管新生的模型为何?六.试述DNA肿瘤病毒与人类那些肿瘤肿瘤相关及其发生机制。其中主要以“乳头状瘤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和某些人类肿瘤密切相关。DNA肿瘤病毒致癌机制有:1.转化基因编码产物直接致癌。2.转化基因编码产物间接致癌。3.转化基因编码产物反式激活致癌。1.乳头状瘤病毒科(人类乳头状瘤HPV):○1形态特征:HPV属于小型DNA肿瘤病毒,其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分为长控区(LCR)、非编码区(NCR)、早期区(E区)、晚期区(L区)。○2作用机制:早期区和细胞转化有关,晚期区编码病毒结构蛋白。其中早期区的E1、E2参与病毒DNA复制及早期转录调节,E4与病毒成熟有关,E5、E6、E7为病毒癌基因,高危型HPV的E6、E7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分别于细胞内的抑癌蛋白P53、Rb蛋白结合,使抑癌基因的负调节细胞生长作用消失,可导致细胞转化及永生化。○3肿瘤:HPV6,11:喉头乳头状瘤。HPV16:外阴癌。HPV16、18:子宫颈癌。2.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HSV-2,EBV)HSV-2:○1形态特征: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由长、短片段组成。两端可连接成环状。此结构与病毒的潜伏感染及致癌作用有关。○2作用机制:HSV-2基因组中的形态转化区II、III(mtr–II、III)可在细胞转化中相继起作用,造成细胞的永生化及转变为瘤细胞。○3肿瘤:人类宫颈癌、鼻咽癌。EBV:○1形态特征: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呈直线状。其基因组有有84个ORF(开放读码框架),包括EBV核抗原(EBNA)基因、主导蛋白(LP)基因、终末蛋白(TP)基因和潜伏态膜蛋白(LMP)基因,编码各种抗原。其中EBNA基因、LMP基因与细胞转化有关。○2作用机制:EBV感染靶细胞为B淋巴细胞,使之发生转化,成为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细胞在受到感染后表达下列多种病毒抗原:1.EBV核抗原-1(EBNA-1):为磷酸化蛋白,为维持病毒DNA所必须,与病毒基因组复制有关,可使受感染细胞永生化。2.EBNA-2:为转录性反式激活因子,能激活病毒基因(LP、LMP基因),且能降低细胞对血清的依赖性,激活细胞CD21、CD23的表达。为B淋巴细胞转化必须蛋白。3.LMP:为病毒潜伏感染或转化的淋巴细胞中存在的蛋白。基因由3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LMP-1、2、3。其中LMP-1能降低细胞对血清的依赖性,上调B细胞标记(CD40、CD54),并激活细胞粘附分子表达,还能激活病毒基因组中启动子,诱导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在感染患者中检测到的LYDMA(淋巴细胞检测膜抗原)的成分中有LMP,参与细胞转化的过程。○3肿瘤:Burkitt淋巴瘤:1.染色体易位:8号染色体体上的C-myc基因易位到14、2或22号染色体上。进而高表达致单克隆B淋巴细胞恶性生长。2.致使B淋巴细胞内c-fgr基因过度表达。鼻咽癌:感染B淋巴细胞后进而与上皮细胞融合,或与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加上种种环境、遗传因素后治病。3.嗜肝DNA病毒科:○1形态特征:其基因组为环状DNA,单双链不完整,可分为长短两链,长链中有4个ORF,分别有SCPX基因。○2作用机制:当HBV-DNA侵入细胞而不进行复制时,可逃避宿主免疫反应而存活。C基因所编吗的蛋白HbcAg在体内表达一定量时,可使宿主基因表达紊乱。而当HBV-DNA整合于细胞的原癌基因旁时,其本身所含的启动子及增强子可激活细胞的原癌基因(erb-B)使之高表达。X基因编码的X蛋白为转录性反式激活因子,先与细胞因子结合,进而作用于靶基因的X反应元件影响转录,并可反式激活IL-1,IL-8和TNF的基因产生大量相应产物,参与炎症反应过程。同时还可反式激活原癌基因,促使其高表达,致肝细胞无限增值。○3肿瘤: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七.试述CD4+细胞在AIDS中减少的机制。1.HIV在CD4+T细胞中大量繁殖直接导致细胞死亡:HIV的侵入及复制导致宿主细胞中累积了大量的HIVRNA、未整合的DNA以及大量表达的病毒蛋白,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造成直接杀伤。2.装配好的HIV病毒颗粒由细胞表面芽生释放,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外Ca2+增多,引发钙超载,引起细胞死亡。3.HIV可感染细胞表面的gp120和正常细胞的CD4+结合导致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缩短细胞寿命。4.HIV病毒可诱导感染的和未感染的CD4+T细胞发生凋亡,数量减少。八.以心血管系统为例,简述干细胞的应用前景。九.炎症小体的定义、分类及功能。十.GMT直接转分化心脏成纤维细胞法,对治疗人类心梗或心衰方面的优缺点为何?十一.如果在临床中发现一个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家系,如何确定其基因突变之位点?及如何确定该位点与疾6病相关?及采用和模型模拟疾病进行研究?十二.试述应激和疾病之关系。
本文标题:高级病理生理学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2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