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与您同行,辟新境——探究新高考天津马丽坤•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的特点•高三教学反思•高三复习策略和建议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的特点•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突出能力立意•旧高考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新高考强调的是课程观,动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教学和命题。高考课程改革的新特点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远离教材,突出考查考生对新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对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情境材料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漫画、研究著述等,其内容与考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相关,突出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理解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思维的能力。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0题)选取的是一种生活色彩很浓的素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玉米”进行切入,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掘其深隐的历史文化主题,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2011,32)(2012,35)(2010,29)•2010年选择题考查了分封制、郡县制、陆王心学、北美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近代教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百团大战、新时期外交等主干知识点。材料题考查了中外工业发展状况以及中外改革等问题。•2011年选择题考查了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南北朝经济发展状况、黄宗羲的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巴黎公社、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世界经济发展、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近代科学理论等知识点。材料题考查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大国崛起、辛亥革命等问题。•2012年考查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近三年全国课标卷知识点分布•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五年来的全国卷涉及的考点仅占其中的30%,且一些考点是反复考。新高考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2007——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已考知识点分布统计(.doc)古代史:古代史的高频考点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政策变化、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等。世界古代史在教材中比重单薄,但每年高考几乎都涉及,其中高频考点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及主要思想家等。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的高频考点有欧美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等。中国近代史的高频考点有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各阶段的主流思想、洋务运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民族的抗战等。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高频考点有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苏俄政治经济的特点、现代文学艺术等。中国现代史的高频考点有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联系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学术热点:文明史;近代民主思想;思想文化;历史性周年纪念等。◆时政热点:和谐社会;民生问题;制度创新;科教兴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等。“历史跟着现实走”•201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重大纪念年。在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中选择题第29、28题就分别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表文告的主要意图。选做题第46题“民主思想与实践”就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这些社会热点在今年的高考试题当中,都有明显的反映,比如第33题对“下海潮”现象的考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1题考的虽然是1920年共产党早起组织成员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看法,实际上与建党90周年这个热点有关。•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体现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见解,提倡独立思考。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突出了对主流史学观念、当代的史学思想和方法的关注和考查(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这是一道集综合性、开放性与新课程理念于一体的一道题,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综上所述:●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能力;●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强调了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强调了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高三教学反思反思一:一轮复习课的模式◆新授课翻版型◆学案导学型◆教辅依赖型◆“满堂灌”型反思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倒置化:教师讲解占得多,学生自主利用的少。◆课堂训练形式化:课堂练习=选择题训练;主观题放在课后,甚至不了了之。◆针对性:时间安排、题目来源◆及时性:反馈不及时◆实效性:一对了之◇讲“审题、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讲“误区”◇讲“拓展”◇讲“规范”反思三:检测反馈高考复习策略和建议•重视目录的作用•重视重要历史概念的解读•加强高考高频考点和历史主干知识教学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树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使用教材”≠“脱离教材”世界史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有:公民、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光荣革命、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代议制民主、苏维埃、雅尔塔体制、“冷战”、不结盟运动、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布雷顿森林体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委任统治、绥靖政策、“闪电战”、美国中立法、《租借法》,等等。二、有效拓展知识,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20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客观题中难度最高、学生答的最差的一道题,此题的难度系数为0.1198,这几乎是高考历史近十年来最难的一道选择题。•但是有51.48%的考生误选B项“更有利于皇帝集权”,考生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材料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差;重要概念理解不全面;审题不准;迁移知识能力差。三、史观引领教学,树立新的全面教学观文明史观•观点: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近(现)代化史观•观点: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观点: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社会史观•观点: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家庭史、商人史、人口史、教育史、生态、社会结构变迁•例如广东卷2007年第26题提供了《醒世恒言》、《金瓶梅》等小说材料,表明了明代妇女的婚姻观。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四、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通史体系古代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新思想的萌发•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民资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新时期世界史•14世纪文艺复兴•15世纪新航路开辟•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启蒙运动在英国兴起•18世纪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马克思主义诞生•达尔文进化论诞生•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巴黎公社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二次工业革命四、关注社会焦点,关注学科前沿,树立新的备考观1.关注社会热点从近两年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看,历史试题都力图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凸显时代主题。注重周年、次周年大事的历史教学。2.关注学科前沿五、加强历史史料解读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典型的、多样的史料,进行材料解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题的能力。六、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得选择题者得天下”•(1)抓住时间解题•(2)抓住关键词解题•(3)抓住主干知识•注意:所选结论要与教材结论一致•注意程度性词语,如“根本上”“完全”“都”“彻底”“根本”“均”“任何”“一律”等。(2012全国新课标,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2012全国新课标,32)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011年高考全国
本文标题:高考复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3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