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陶瓷的脚步--发展史--宋前.
彩陶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中国陶器史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著名五大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盛唐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前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史前时期: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其发展线可概括为: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发明陶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出现——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黑陶出现节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考古学新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湖南省道县白石寨村的玉蟾岩遗址,大约在一万年前。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距今7900年以上。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磁山文化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我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这表明7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彩陶中国最早的彩陶发源于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随后出现了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等。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彩陶原始社会早期陶瓷的发展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后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出现,在原始陶器上出现了以线条为主的装饰纹样,使陶器具有了“艺术”的元素。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彩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盆》口径39.5cm,高16.5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彩陶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鹳鸟(鱼)石斧彩陶翁》仰韶文化《波浪形纹瓮》(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半坡文化派生出的分支。此件彩陶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表面打磨光滑,纹饰动感强烈。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旋纹敛口瓮》(马家窑类型)高31CM,口径16CM,长39CM。敛口瓮的口外有三个突纽,用以承托复盖口部的碗和钵,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旋纹,如大河奔流,汹涌澎湃,自强不息。《彩陶舞蹈文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旋纹彩陶尖底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高26cm,口径7cm甘肃省博物馆藏大汶口文化彩陶大汶口文化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黑陶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出现了又一个高峰,堪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成就。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陶瓷发展(一)史前陶器:黑陶黑陶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龙山文化山东省博物馆藏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高26.5厘米。大形似觚,侈口,尖唇,足部向上在柱形高柄中呈现粗细凸凹的变化,展示黑陶的薄与精的品格特色,柄上有镂空装饰,造成质感上的疏密效果,最上部呈喇叭形,显示轻盈感。此杯胎质细密,薄如蛋壳,通体漆黑透亮,制作工艺令人惊叹,是龙山文化黑陶典型。《黑陶蛋壳杯》(龙山文化)山东省博物馆藏龙山文化《细柄高足镂孔黑陶杯》(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遗物陶瓷发展(二)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其发展线可概括为:夏陶器——商周的白陶与印纹硬陶——发明瓷器——商周及春秋战国的原始瓷陶瓷发展(二)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中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陶瓷发展(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蓝纹或各种复杂图案,还有运用拍、刻、印、堆、划等手法留取的肌理效果。白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所使用的材料是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烧窑技术有所改进,窑炉容积增大,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陶瓷发展(二)先秦时期白陶“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陶瓷发展(二)先秦时期白陶白陶器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做工考究而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有物品。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白陶鬶》陶瓷发展(二)先秦时期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原始瓷兽耳鉴》(春秋)浙江省博物馆藏品春秋战国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战国《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战国《龙纹镂空响铃陶罐》1975年出土于庄浪县韩店乡西面源头的齐家文化战国陶瓷发展(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秦时代短暂,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秦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躯干是用泥手塑成型。成型后入窑焙烧,烧成温度为950℃—1025℃。素胎烧好后,通体先涂一层生漆打底,然后使用矿物质颜料进行彩绘。烧成的兵马俑陶质呈青灰色,色泽单纯,火候均匀,敲击有金属声,硬度很高,烧制技术很高。秦秦秦始皇兵马俑武士佣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分工。将军佣武士跪射佣秦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汉朝崇尚阴阳学说,炼丹术发达,铅釉的技术也更加完备,出现了绿,褐两种色釉.大都单独使用,偶而也会出现绿釉底上施绘褐釉的作品.此时的灰釉陶也正朝著高温青瓷迈进。汉汉绿釉罐(汉)灰陶骆驼(汉)汉代陶器整体造型风格比较端庄,腰腹多用几条弦纹装饰。陶佣以表现生活为主,造型与制作上不受拘束,神态准确,表情丰富。汉汉代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呈现出与秦代不同的时代特征。汉《说唱俑》(东汉)高55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秦砖汉瓦秦小篆体十二字砖长30.8cm26.7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并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7cm陶瓷发展(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是瓷器的发明和传播。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中国比较成熟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青瓷的原始性,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青瓷的烧造在东汉末年已经趋于成熟,随着瓷器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瓷器制品越来越精致、美观,也越来越被使用到日常生活地方方面面。《耀州窑印花多子盒》甘肃池县出土,高4.9cm,口径12.5cm汉青瓷井(东汉)汉青瓷扁壶(三国)三国两晋青瓷提梁罐(三国)三国两晋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以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替代了金属、竹、陶、漆器而成为人民最主要的生活用品。当时的青瓷种类丰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青瓷盘口壶(东晋)青瓷卣(西晋)三国两晋北朝陶俑的艺术风格深受佛教造像的影响。北朝时期佛教流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国寺庙增至三万余所,僧尼200万。著名的龙门石窟,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开凿的。南北朝南朝·莲瓣纹鸡首壶南北朝青瓷刻花单柄(南朝)这种器物造型特殊,只有在南朝出现过,表面青绿色玻璃质釉,器体上刻有装饰颇有佛教艺术色彩。青瓷莲花尊(北朝)南北朝陶瓷发展(四)盛唐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被公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唐代的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陶瓷发展(四)盛唐唐三彩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彩陶,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陶瓷发展(四)盛唐唐三彩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
本文标题:陶瓷的脚步--发展史--宋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5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