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哲学基础
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最早出自【论语·子路】中“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而这句话则涵盖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矛盾观正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句话正确与否?其又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而这句话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句话的正确性及其哲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一方面可以从对这句话的理解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试着从这句话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三,我们就来简单剖析一下这句话背后的哲学基础。一、对“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理解百科上对“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句话标准的解释是这样的: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赋予了它一些新的涵义。1、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要想获得某种超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2、一个人做事要讲原则。有些事情要努力去做,有些事情不能去做。做与不做,看符合不符合你的处事原则。3、懂得取舍,有时候贪大求全并不好,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性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也许能更快适应现代社会飞速的变化。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众所周知,瞎子的耳朵是最灵敏的。因为眼睛不能视物,所以他必须竖起耳朵去听,久而久之,耳朵功能便达到了超常的水平。另外有人说,会计的心算能力最差,1加1也要用计算器算过才放心,而摆地摊的才应该算是速算专家。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的某项功能充分发挥时,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有一个男孩考入了一所师范学院,在师范学院里,他喜欢上了唱歌。马上就要毕业了,男孩的心却充满了困惑。唱歌和做一名教师都是他喜欢的,如何选择呢?男孩最后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先当一名教师,在教学之余练习唱歌,然后再成为一名歌唱家。男孩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指了指他面前的两把椅子,那两把椅子距离并不是很远。父亲说:你能同时坐到那里放着的两把椅子上面吗?男孩摇了摇头,他不能。父亲说:很多时候人们都同时想坐两把椅子,结果,只会使自己掉到地上。此时,男孩知道他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他更喜欢的唱歌。后来,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歌唱家。他就是意大利的帕瓦罗蒂。总有太多的原因让我们迷失了方向,太多的理由让我们做不出选择,又有太多的舍不得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我们选择平庸,那尽可以让屁股把每一把椅子都坐个遍;如果我们选择兼顾和尝试,那还是让屁股在椅子中间掉下去吧;如果我们选择理想和收获,那么,还是尽快像帕瓦罗蒂一样,让屁股结结实实坐到一把椅子上,然后专心致志,勤学苦练。但有时候为了求得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有不少人放弃了个人的兴趣追求。工作时往往超负荷运转,个人空间极小。这样的选择不管是对个人的身体还是精神来说都是相当不明智。所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要求我们做到正确的取舍,做到真正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哲学基础(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在:(1)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2)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3)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抓住重点、抓住中心;同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不论主要矛盾或者次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一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我们要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哲学基础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好好理解和掌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带来的深刻的精神方面的洗礼,并将其好好的运用到实处,使其对我们的未来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从有所为到无所为的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文标题:“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哲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7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