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黄超杰2013年秋论文-探究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内涵的培养
探究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内涵的培养黄超杰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全面落实信息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八个方面讨论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内涵的培养。关键词:创设情境、人文特性、审美特性、社会价值、信息素养、合作交流、文化底蕴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科教学理论薄弱和专业师资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信息技术老师往往更多地从表面的技术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这种单纯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育,割裂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的联系,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及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度去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这种现象的持续不仅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鸡肋”现象,也使学生对技术形成片面理解和认识,成为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单面人”。一、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转变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形式的呈现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多学科相互融合,学以致用过去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特殊的“工具”性。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学完了课程后仍然不知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如学习Excel电子表格,重点放在学习各种操作技能上,例题不是分数统计就是成绩排队,在现实中学生用得不多,也提不起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艺术、社会等学科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例如对电子表格软件的学习,例题让学生通过三大洋水温的数据,分析水温同深度的关系,借以学习表格的制作与函数的应用;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学习图表的制作与应用;通过制作世界各大洲能源储量学习表格与图表的修饰……例题与练习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学习某一操作技能,而是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使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2、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学新课标更重视学习的可持续性,即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获取知识、主动思考、分析判断、灵活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合作沟通的基本能力比获得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重在怎么学。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自学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基础,动手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如何自学?作为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培养:一是课前预习,即对教材自学;另一方面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教师可以倡议学生订阅各种计算机刊物,让学生能主动去学去看,掌握更多地知识技能。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除了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也很重要。以往教学中不太注重导语,学而不知所用,激发不起创造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应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和创作的欲望。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先展示了各种令人爱不释手、生动活泼的动画,有成语故事动画、广告动画……使学生了解flash动画制作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在学生制作动画的过程中逐步学完了flash动画工具的使用,并逐步体会出,高质量的flash动画所需要要一些技术,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引导和分解难点,巧妙设立中间目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为之不断努力,直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是自己制作出能在现实中应用的东西,会产生成功感,成功的喜悦又将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二、挖掘信息技术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挖掘信息技术所携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信息技术要跳出技术培训的樊篱,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审视技术教育的本质,只有超越简单的技能训练,深刻地理解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当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之后,必然要面对频繁的技术更新换代,学生只有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有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将其迁移到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采用的树型目录结构,遵循了科学的信息分类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领会其设计方法和思想精髓,才能发挥思想和方法的普遍意义,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三、挖掘技术的人文特性信息技术本质上既“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同时又“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走向大众化,不仅是技术的先进,也因为它与现代生活的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特性。“图形用户界面”、直观便捷的菜单和窗口设计、“所见即所得”等技术使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关照每一个人。“用户界面友好”及“傻瓜化”操作方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使技术变得越来越“透明”,人与计算机越来越容易沟通。然而,当信息技术正以人性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从少数专家拥有的秘密武器转变为公众的普及工具,逐步融入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时,信息技术教育却存在着背离生活、忽视人性的倾向,将信息技术片面、简单理解成对的一行行程序、一个个窗口和一层层菜单的掌握,只注重技术工具的掌握,而忽视了技术工具的目的和作用,这不仅使学生对技术产生片面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技术工具本身的掌握。四、挖掘技术的审美特性信息技术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技术美。所有的数据、文字、图片和影像等信息都可以用0和1所组成的二进制代码来表示;微处理器、显卡、主板等计算机配件因为遵循指定的工业标准设计制造,使得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也并非难事,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简单美;软件产品的界面和图标设计美观、风格统一,窗口和菜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用合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形式美。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的作品美。学生使用画图、文字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制作工具,按照自己的主题和设想设计出风格迥异的作品;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学生能够采用不同的思路和算法完成相同的程序设计任务,这些电子作品和程序体现出信息技术具有的个性美和创新美。挖掘信息技术所蕴藏的审美特性有助于学生个性形成、情感和创造力发展,学生在“审美发展”的同时认知和情感同步和谐的发展,促进了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五、挖掘技术的社会价值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依赖于计算机对于大量气象数据的科学计算;电子打字排版取代了传统的铅字排版,电脑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生活空间与社会中的每个人休戚相关。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通过电子贺卡的制作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图文混排技术,利用网络相互发送制作好的电子贺卡能让学生学会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技术,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彰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相反,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使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失去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仅仅局限在课程、课本和学校,割裂与社会的联系,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够为学生走向信息化社会,实现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他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电子邮件以其便捷、经济的特点成为重要的现代通讯方式,但也给垃圾邮件的泛滥创造了可乘之机;在讲述病毒、黑客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它们实质,更要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犯罪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建立技术应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六、合作交流,养成学生协作精神“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群虫。”究其原因,是中国人缺少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协作学习让学习者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使他们分享的不仅是共享的软件,也是集体的智慧,所以在同学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们对教材产生深层的认识,获得最佳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协作学习中,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另外,协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协作技巧和沟通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成为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而“学会合作”则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在初等教育阶段,重要的不是获得的那些知识、技巧,而是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过程中得到了发展的能力,趋向活化的内在机能,它们将加速认识步伐,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的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活动。如可以建立BBS讨论站点,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交流问题,在合作交流的同时,学生的智慧得到启发和优化。或者如上例中,要学生在一堂课时间完成一期班报,这是难度很大的。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七、成果评价,开发学生巨大潜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好的赞语能使我不吃不喝过上两个月”。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常识。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应是成果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达到自我完善,从而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记得我在点评学生给我发的E-MAIL时,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好象在说:“瞧瞧,这是我的杰作,多棒!”下课后,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回家后继续给我发信。八、挖掘技术的文化底蕴软件技术产品的背后,除了具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以人为本”和服务社会的设计理念、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设计方向外,更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等众多软件产品的微软公司,透过其辉煌的业绩,不难发现成功不仅在于科技创新和优异的经营管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知识型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如敬业精神、责任心、工作热情、规则意识、计划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在介绍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产的文字处理软件wps以及凝聚在其背后的本土特色和民族精神,体会这些支撑中外软件产品的文化积淀,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体,割裂技术和人文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必定陷入误区。忽视人文价值的挖掘,就会走上计算机教育的老路,舍弃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也只会是无源之水。只有构建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思想和方法为骨架、以创新精神为灵魂、以人文精神为血肉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机体,让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融合,充分体验信息技术的审美特性和文化冲击,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实现信息素养的自然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的自然升华。总之,信息技术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工具,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由工具变成本体,不能忽视工具服务于人的工作生活的目的。要超越工具操作的狭隘视野,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所凝聚的人类智慧,感受技术带来的人文关怀。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从真正意义上为国家的发展、兴旺做贡献!
本文标题:黄超杰2013年秋论文-探究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内涵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7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