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1前言1.1工程概况桥梁全长约40m,宽约5m,跨越小河涌,桥梁拟采用钻(冲)孔嵌岩桩基础,桩直径为1200mm。1.2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市政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市政工程的勘察等级为甲级。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本项目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属标准设防类(丙类)。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的规定,拟建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属C类。1.3勘察目的及要求根据设计条件交接单要求:1.3.1、查明桥位区各墩台和主要防护构筑特范围内及其邻近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结构、基岩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及深度、断层的位置,破碎带宽度及填充情况和含水性,并对地基条件进行评价,提供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范围)及验算基底抗倾覆和抗滑稳定性所需的参数,对地基持力层、桥梁基础埋深、采用结构类型提出建议,并对施工条件进行评价。1.3.2、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以及隐蔽空洞对墩台的影响。1.3.3、对桥址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给出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场地类别及特征周期等抗震设计所需的参数。1.3.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评价地下水对拟建工2程的影响。1.3.5、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桥涵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3.6、工程地质勘察以钻探为主结合工程地质调查。本桥墩台采用端承桩,墩台下钻孔在中风化层基岩下深度不得小于10m,钻孔数量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执行。1.3.7、查明桥位邻近重要建筑物的具体位置、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及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及埋深,评价拟建工程基础施工过程中对相邻建筑物安全性的影响。1.4应提供的主要勘察成果1.4.1勘探点的平面位置图;1.4.2地质剖面图及柱状图;1.4.3岩土物理力学实验成果表;1.4.4提供各岩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和极限端承载力;1.4.5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分别提供地基土物理性质指标、地基土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表;1.4.6其他专用性图件等。1.5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依据和技术标准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⑵《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⑷《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6-2001)⑺《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⑻《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⑼《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广东省标准)⑽《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⑾《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⑿《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⒀《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⒂《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⒃《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⒄《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⒅《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2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6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由设计方布设钻孔2个(均为水上钻孔),孔距28m,其中控制性钻孔及一般性钻孔各1个,钻孔孔位按设计图纸位置,用全站仪实地测放。实际钻探位置详见图1(钻孔平面位置图),控制性钻孔需进行取土及标贯试验。1.7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14年10月12日组织了1台XY-1型工程钻机进场勘察,于同年10月17日完成勘察外业工作。勘察过程采用全孔段取芯法,用泥浆、钢管护壁回转钻进工艺。原位测试为标准贯入试验,采用63.5kg自动脱钩落锤进行锤击。勘察过程中粘性土取土器类型为敞口厚壁取土器,淤泥类土采用薄壁取土器,砂类土采用原状取砂器,取样方法为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结合重锤少击法,土试样质量等级:淤泥类土为Ⅰ级、粘性土和砂类土为Ⅱ级。原状土样及时蜡封,防止湿度变化,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振动;水样中加入2~3g大理石粉,固定游离CO2,以便分析侵蚀CO2。共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及附表1。表1完成工作量统计表4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1钻探水上m/孔72.20/22采取土样及测试件53采取岩石样及测试件54原位标准贯入试验次85钻孔坐标及孔口高程测量孔(点)26岩芯彩色照片孔21.8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本场地勘察采用南海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系,钻孔位置及高程由专业测量工程师用全站仪实地测定,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详见附表1。本次勘察各项外业工作均作了详细记录,各类资料内容翔实,工作成果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本次土工测试样及水质分析样由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实验室协助完成;岩石抗压样的测试工作由佛山市明正建筑检测有限公司协助完成。2区域地质简况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勘察场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太行路丰岗大桥西桥头,交通便利,场地地形较为平整,地面高程变化在1.2~3.62m之间,地貌上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腹地。2.2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场地位于华南准地台(一级单位)湘桂粤赣褶皱带(二级单位)中之粤中坳褶束(三级单位)。场区地层主要为人工填筑土层(Qme)、第四系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Qmc)、三叠系风化岩层(T)及石炭系风化基岩(C)。5插图1场地周边区域地质图(据1:10万《佛山市地质图》修编)据1:10万《佛山市幅》区域地质资料显示,与本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关系比较密切的主干断裂有北东向石碣-罗村断裂(见插图1场地周边区域地质图):该断裂走向35~40°,主体倾向北西,倾角40°至近直立,该断裂北段零星出露于测水组中,据钻孔资料,该断裂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带组成,见有细小石英脉和断层擦痕,单条角砾岩带宽3~5m,总宽度约40~50m,断面呈舒缓波状,局部见擦痕、阶步和铁质薄膜,两侧岩石破碎,以构造角砾岩和硅化岩为特征,岩层产状紊乱,属正断层。该断裂在新生代仍有活动,其南端著名的王借岗早第三纪火山口,出露有始新世的次橄榄玄武岩,为第四系覆盖。该断裂处1863年罗村附近曾发生5.0级地震,属活动性较强的断裂。该断裂位于场地西北侧约5km,和本工程场地有一定的距离。2.3地震活动在地震活动方面,据历史记载,佛山地区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和有感地震。1540年5月13日南海平洲南发生3.5级地震;1616年2月15日顺德乐从发生4.0级地震;1640年6月佛山城区发生4.0级地震;1644年4月9日龙津发生4.0级地震;1683年10月10日南海罗村发生5.0级地震,黄鼎、寨边岗裂八十余丈;61748年12月12日顺德龙江坦东发生3.0级地震;1791年9月25日顺德勒流新基发生4.0级地震;1937年2月24日石湾发生3.0级地震;1940年9月南海横岗发上4.0级地震;1976年11月20日乐从、小布、腾冲发生3.9级地震,极震区烈度为6度,有地声、掉瓦、缸水外泼、烟囱拉松现象,墙裂宽0.3cm,长1.0m。1997年9月23日三水南边村发生3.7级地震和9月26日发生4.4级地震。2010年3月28日13时27分三水乐平和南边村发生2.0级地震,震感明显,部分房屋墙壁出现裂缝。综上所述,本工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活动频度较高,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附录A的界定,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3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3.1岩土层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根据钻孔揭露,本场桥位岩土层按成因可划分为: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石炭系测水组(C1c)风化基岩2个成因层。工程地质综合剖面共分为3层(详见附表2,下同),各岩土层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3.1.1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为桥位主要地基土层,厚度14.9~18.2m。土性较为简单,按土性物质组分及沉积层序可分为2个单元层和2个夹层:⑴淤泥、淤泥质土层、⑵粉质粘土层、⑴-1中砂夹层、⑴-2粉质粘土夹层。土层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3.1.1.1淤泥、淤泥质土层(层号⑴):2个钻孔均有分布,层厚10.50~13.20m(包括夹层厚度),平均厚度11.85m,层顶处于河涌底,层顶标高0.4~0.6m。土层呈深灰色,饱和,流塑,质极软,味臭,局部夹粉砂薄层,顶部为近代河床淤积物,含腐殖质,极易发生蠕动现象。于本层取土样2件,土工试验结果(详见附表3,下同):1件为淤泥、1件为淤泥质土。于本土层作标准贯入试验4次,实测锤击数N′=1~2击,平均N′=1.5击;经杆长修正后N=0.8~1.6击,平均N=1.2击(详见附表4,下同)。7中砂夹层(层号⑴-1):见于QK1钻孔,剖面上呈透镜状分布,层厚1.5m,层顶埋深6.5m,层顶标高-5.10m,土层呈灰黄色,灰黄棕色,饱和,稍密,含较多细粒土,石英质,粒度不均,粒径多在0.25~0.5mm之间。于本夹层取土样1件,土工试验结果为中砂。于本土层作标准贯入试验1次,实测锤击数N′=11击;经杆长修正后N=9.2击。粉质粘土夹层(层号⑴-2):见于QK1钻孔,剖面上呈透镜状分布,层厚3.5m,层顶埋深8.0m,层顶标高-6.60m,土层呈灰红色,暗红色,可塑,局部硬塑,粘性较强。于本夹层取土样1件,土工试验结果为粉质粘土。于本土层作标准贯入试验1次,实测锤击数N′=11击;经杆长修正后N=8.9击。3.1.1.2粉质粘土层(层号⑵):2个钻孔均有分布,层厚1.70~7.70m,平均厚度4.70m,层顶埋深11.5~14.0m,层顶标高-12.60~-10.10m。土层呈灰黄棕色,暗红色,红棕色,饱和,可塑,粘性较强。于本土层取土样1件,土工试验结果为粉质粘土。于本土层作标准贯入试验2次,实测锤击数N′=11~13击,平均N′=12.0击;经杆长修正后N=8.2~9.4击,平均N=8.8击。3.1.2石炭系风化基岩(C):在钻孔揭示深度范围内,依据其风化程度的深浅差异,将其划分为⑷微风化岩带,岩层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3.1.2.1微风化岩带(层号⑶):2个钻孔均有揭露,揭示厚度10.8~26.5m(包括溶洞夹层厚度),平均揭示厚度18.65m,顶板埋深15.7~19.2m,顶板高程-17.80~-14.30m。岩性为石灰岩,岩石呈深灰色,灰黑色,岩质较硬,裂隙发育,方解石充填,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为70~90%。场地岩溶发育,其中QK1钻孔揭露有2个溶洞,呈串珠状,钻探过程中有漏浆现象。于本岩层取岩石抗压样5件,岩石天然湿度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试验值fr=41.6~61.2MPa,平均值fr=52.96MPa,岩石坚硬程度总体为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溶洞:顶部溶洞为半充填式,上部为空洞,下部约20m以下主要由软-可塑状粘性土、砂、淤泥质土充填。底部溶洞为充填式,充填物主要由软-可塑状粘性土、砂、淤泥质土组成,具体的溶洞揭露位置及其充填状态详见表2
本文标题:里水镇地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3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