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综述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综述回溯、还原、活化——追本溯源、正本清源,这三个词语一直贯穿半学期的课堂,是课堂内容的主线也是老师讲课所秉持的方法。清晰的思路,全新的解读方式,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当今社会问题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得到了许多益处,横纵交错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刷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下面是对课堂所讲内容的一些感悟,现综述如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简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为人们所认可推崇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具有独特的强大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复杂的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进行研究。要紧紧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谈到人权、民主、宪政,不得不说对于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讲,在人权、民主、宪政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一直是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但在习近平主席访英时,为什么驻英大使不要提人权,难道中国还怕西方在人权问题上攻击吗?当然也要承认咱们在人权方面的不足之处,但不要回避,敢于面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但现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民的权益得不到及时合法的维护,各种上访、静坐、维权事件屡见报端,能说中国的官员积极作为?为了社会稳定,相关部门对各种底层的声音要么充耳不闻,要么严查禁止,这样高层怎能倾听到劳苦大众的声音?尽管十八大五中全会后放开声音,但放出的声音也是被过滤的,真正的底层的声音已经被篡改了。高度的极权,缺乏民众监督,为权力提供了巨大的寻租空间,权钱勾搭,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中国官场出现大批苍蝇,老虎,贫富分化创历史之最。更可怕的是把民主宪政,普世价值追求者作为敌对势力,所以中国没有民主宪政的土壤,中国民主宪政之路任重道远,民众的维权之路依然艰辛。多次修宪。美国的宪法几百年都没有大的变动,而且具有无尚的权威性,也成为了欧美法的代表。中国现行的《宪法》是经过多次修改后的,这在世界法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主要原因是对《宪法》的认同力和效力认识不够,再加上频繁修改导致某些司法解释不完善。然,在十八后党加强对依法治国的重视,并设立了宪法日,法治中国的进程也不断推进,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大,希望能有一个清明的社会。中共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第三次领航。中共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按照中共高层的表述是“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蕴含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此之前,黄炎培也曾与毛泽东讨论过执政党“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但毛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一条跳过历史周期律的道路:民主。从近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民主之路会使中国共产党延长执政周期的。秦晓鹰和梁晓声也对中共的第三次领航做出了展望:秦晓鹰先生说,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作为第一、二次领航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仍遗留了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民主意识的有待发展、“中等收入陷阱”的矛盾,再加上廉政水平不高、城市化迅速发展造成的管理困难、公共服务问题、生态问题、道德体系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等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一起,使得中华民族当2前再次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对第三次领航的期待。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有力管理,也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考验。最后,我认为当代知识青年一代也要像梁晓声教授说的那样:不要作网上的“看客和哄客”,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参与并有自己的思考和态度,打理好自己的人生。中国面临的现实很复杂,所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要时刻要求自己成为清醒的观察者,理性的公民。用我们的一生来唱好我们青春的赞歌,也唱好时代的壮歌,这样我们才不愧为21世纪的大学生。3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所起的作用纵观历史,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人类大致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技术文明和信息文明。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本文将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论述其在传统与现在社会的三大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再回到其对当今中国的指导作用上。一,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又极大的冲击着资本主义社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资本主义文明经过了不断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长期扎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中,深入社会实践,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批判性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群众观的论证,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学说的提出,这一切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实践。随着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掌握国家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对广大无产阶级的压迫随之加重。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明显地强调了工人阶级或者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讲无产阶级的时候,讲革命性,讲工人阶级的时候,讲先进性。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实践中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革命的理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指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推动了工人运动的新发展,使得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即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此工人开展运动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场所、理论指导,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战斗精神永垂史册。四,引导十月革命,改变世界格局,进一步指导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民主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和新中国的建立正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力量。五,当今技术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北欧福利国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直接指导了世界历史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当今技术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资本主义也仍然在沿着马克思所描述的方向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对不同民族的工人阶级进行压榨方面的功能,丝毫也没有减弱,甚至有些加强。马克思主义警告了资产阶级,使他们不得不重视广大劳动群众的切身利益,正是由于其重视了自己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才出现的,使得资本主义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充满了新的活力。马克思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如北欧的瑞典等国家,亦即我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4大学精神与中国大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展现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与整体的精神风貌。民国时期,蔡元培所开创的“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北大精神,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保守主义的梁漱溟都在北大宣泄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精神的缩影。大学精神孕育于传统文化之中,发展于中西文化交融中。中国大学精神的根基是五千多年以来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在培养儒家文化中君子、士的人格理想和维护我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综观我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史,充分显示出大学在对不同背景文化的选择、融合、批判过程中对儒家优秀文化的弘扬。20世纪初的中国大学精神与西方大学精神或理念是相互联系的,与当时世界的潮流也是一致的。同时也表明,当时的大学精神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完全西方化的大学精神”,而是根植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保持了与中国古代的大学教育价值观的稳定与连贯。就我国大学精神而言,出现了缺失现象。如,过度的行政化倾向,损害了大学的独立、自由精神;过度的市场化、功利化倾向,消解了大学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败坏了大学的精神品格学术失范与腐败是备受广泛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人才培养观念偏误,背离了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有原因的。比如,我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的成分,又有消极的成分,其中安分随时、守中守旧观念影响很大。再者,行政干预过强,造成大学精神先天性缺失。大学里政教不分离,过度集权,把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庸。还有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影响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专业的设置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培养人才、科研为目标,太过功利主义,导致大学生的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脱节严重。当然也有社会原因,近三十年的社会变迁的震荡使大学失落了精神操守。所以我们要重建大学精神。首先,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营造现代大学精神成长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准确为大学定性与定位:国家应把大学定性与定位于教育、科研、学术机构,回归与强化大学的学术本位。再者,细化法律规定,培育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制度环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自身建设,推进大学精神的重塑与升华,等等。总之,中国大学现在不仅要改革,而且要痛下决心改革,还要结合中国大学的现状,不要盲目。由于我国目前大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较大,所以不要跨越式发展,要渐趋发展,从自身的问题着手,解决一些痼疾才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十三五”规划打下基础。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众领导遭到调查和撤职,说明政府已经开始将改革的矛头指向高等教育,大学改革看到了实际的行动,但愿不要重复以前的老路,旧的模式,否则,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一句空话。5马克思主义与人治、法治的关系要透彻理解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绝不能沉迷于当今的西方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人治”与“法治”的内涵和本质根本不同。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有“善法”“善治”或是“恶法”“恶治”之分。“人治”与“法治”并不是区分“善治”或是“恶治”的根本标准。我们反对专断专制的“人治”,而决不是反对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所谓“法治”与“人治”不是对应关系,与法治相对应的应该是礼治、德治、宗教治、习俗治等治理的社会规范、原则标准;与人治相对应的应是鬼治、神治等治理主体。各种“治”其中包括各种法制或法治都是以人为主体和依据什么原则、规则治理的问题。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里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来看从另一种比较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治与法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治强调的是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等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治强调的则是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连续性。二是在阶级和有阶级社会里人与法和人治与法治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抽象的人与人治和抽象的法与法治。在各种剥削阶级社会无论人治还是法治本质上都是极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和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即治理。。马克思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法律的关注,都是从人的自由的角度出发的。如前面指出的,在解读马克思的著作时不能忽视一条贯穿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线,或者道德主线,即“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即马克思的悲天悯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其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确阐述了法的起源和本质,认为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它们之间的激烈论争往往出现在社会发展的转变关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法治的主张,总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人治的主张则总是具有一定的反动性或落后性,两者是不能结合的。历史上有过地主阶级的法治,资产阶级的法治和社会主义的法治。它们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坚持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我们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念与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协调中国的法治与人治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正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7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