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马铃薯需肥特性及测土配方施肥
马铃薯需肥特性及测土配方施肥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的反应极为敏感,产量形成与土壤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因此,合理施用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实现马铃薯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笔者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和吸肥特性,介绍了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量的计算方法。1马铃薯需肥特性1.1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特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间,因生育阶段不同,其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幼苗期吸肥量很少,发棵期吸肥量迅速增加,到结薯初期达到最高峰,而后吸肥量急剧下降。各生育期吸收氮(N)、磷(P2O5)、钾(K2O)三要素,按占总吸肥量的百分数计算,发芽到出苗期分别为6%、8%和9%,发棵期分别为38%、34%和36%,结薯期为56%、58%和55%。三要素中马铃薯对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试验表明,每生产1000kg块茎,需吸收氮(N)5~6kg、磷(P2O5)1~3kg、钾(K2O)12~13kg,氮、磷、钾比例为2.5∶1∶5.3[1]。马铃薯对氮、磷、钾肥的需要量随茎叶和块茎的不断增长而增加。在块茎形成盛期需肥量约占总需肥量的60%,生长初期与末期约各需总需肥量的20%[2]。1.2营养元素在马铃薯生长中的作用1.2.1氮素。作物产量来源于光合作用,施用氮素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大叶面积,从而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马铃薯产量。氮素过多,则茎叶徒长,熟期延长,只长秧苗不结薯;氮素缺乏,植株矮小,叶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产量。1.2.2磷素。磷可加强块茎中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提高块茎中淀粉含量和耐贮性。增施磷肥,可增强氮的增产效应,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寒抗旱能力。磷素缺乏,则植株矮小,叶面发皱,碳素同化作用降低,淀粉积累减少。1.2.3钾素。钾可加强植株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延缓叶片衰老。增施钾肥,可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糖类的合成,使茎秆增粗、抗倒,并能增强植株抗寒性。缺钾植株节间缩短,叶面积缩小,叶片失绿、枯死。1.2.4微量元素。锰、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具有加速马铃薯植株发育、延迟病害出现、改进块茎品质和提高耐贮性的作用。2马铃薯施肥量测定与计算2.1确定目标产量目标产量即当年种植马铃薯的预定产量,它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而确定。另外,也可根据地块前3年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再提高10%~15%作为马铃薯的目标产量。如,某地块为较高肥力土壤,当年计划马铃薯产量达到3万kg/hm2,则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50、60、318kg/hm2。2.2计算土壤养分供应量测定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然后计算出1hm2地块的养分。1hm2地表土按深20cm计算,共有225万kg土,如果土壤碱解氮的测定值为83mg/kg,有效磷含量测定值为24.6mg/kg,速效钾含量测定值为150mg/kg,则1hm2地块土壤有效碱解氮的总量为:225×104kg×83mg/kg×10-6=186.75kg,有效磷总量为55.35kg,速效钾总量为337.5kg。由于土壤多种因素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中所有的有效养分并不能全部被马铃薯吸收利用,需要乘上一个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我国各省配方施肥参数研究表明,碱解氮的校正系数在0.3~0.7(Olsen法),有效磷校正系数在0.4~0.5,速效钾的校正系数在0.5~0.85。氮磷钾化肥利用率为:氮30%~35%、磷10%~20%、钾40%~50%。2.3确定马铃薯施肥量根据马铃薯全生育期所需要的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及肥料利用率即可直接计算马铃薯的施肥量。再把纯养分量转换成肥料的实物量,即可用于指导施肥。根据以上数据,单产马铃薯3万kg/hm2,所需纯氮量为(150-186.75×0.6)÷0.30=126.5kg/hm2;磷肥用量为(60-55.35×0.5)÷0.2=161.625kg/hm2,考虑到磷肥后效明显,所以磷肥可以按60%施用,即施96.975kg/hm2。钾肥用量为(318-337.5×0.6)÷0.50=231kg/hm2。若施用磷酸二铵、尿素和硫酸钾,则应施磷酸二铵195~225kg/hm2、尿素300~345kg/hm2、硫酸钾240kg/hm2。2.4微肥的施用马铃薯对微量元素硼、锌较敏感,如果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于0.5mg/kg,则需要施用锌肥。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在酸性条件下比碱性条件要高,所以碱性和石灰性土壤易缺锌。长期施磷肥的地区,由于磷与锌的拮抗作用,易诱发缺锌,应给予补充。常用锌肥有硫酸锌和氯化锌,基肥用量7.5~37.5kg/hm2,每千克肥料拌种4.0~5.0g,浸种浓度0.02%~0.05%。如果复合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锌即不必单独施锌肥。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的病虫害较多,目前比较普遍的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马铃薯瓢虫、蚜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其中以马铃薯的病毒病最为严重,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1、真菌性病害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而言,在我县发生普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还是马铃薯晚疫病,经常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毁灭性的危害,特别是我县今年晚疫病疯狂发生。从近年来的马铃薯病害田间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它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对于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根据具体年份结合气候特点有所侧重,避免一切可能的损失。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干腐病。1.1晚疫病1.1.1症状叶片上面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感病的叶面全部或大部被病斑覆盖。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软化腐败,蔓延极快,在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状似绒毛的白色霉层;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孢囊梗和孢囊)。这是晚疫症状最显著的特征。茎和叶柄上常表现纵向发展的褐斑。气候潮湿或重露之后,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病害严重时,干旱条件下表现全株枯死,多雨条件下整株腐败而变黑。块茎感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病薯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变色区域大小和厚薄,依发病程度而定。1.1.2综合防治1.1.2.1栽培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国内外历史上最成功的措施。1.1.2.2适时早播:晚疫的流行多发生在8月份,如能适当提早播种,并选用早熟品种,使马铃薯在晚疫病流行之前接近成熟,从而避免马铃薯的严重减产。1.1.2.3加厚培土层,勿使块茎露出土面:加厚培土层可以阻止植株上的孢子落到地面而侵染块茎。1.1.2.4喷药保护:在晚疫病未来之前进行预防。如果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深埋,再用药剂喷洒病株地面进行灭菌。最后再采取全面的喷药保护。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最经济的有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新产品有瑞毒霉、克露、大生、雷多米尔、安克加代森锰锌等。可根据各自的条件酌情选用。1.1.2.5提早割秧:在晚疫病流行之年,要提早割秧,防止大量的病菌孢子扩散。割下的秧要运出田外。1.1.2.6做好窖藏:在下窖之前必须放在通风处脱水,把烂薯、划伤薯挑出。1.2早疫病1.2.1症状在叶片上,有明显同心轮纹的病斑,叶片上的病斑,多从植株下部的叶片上先发生,渐次向上蔓延。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上可形成黑褐色或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干枯凋萎。在块茎上,产生微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大小不等,有的病斑,直径可达2cm。健康与患病组织的边缘明显,有时略微突起。病斑之下的块茎组织变褐,呈木栓化干腐。1.2.2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杀菌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湿性粉剂,克露72%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6.2%铜大师可湿性粉剂,可杀得77%可湿性粉剂。2、病毒病甘肃省病毒病主要有卷叶类型和花叶类型。2.1花叶类型引起花叶症状的病毒很多,如PVX、PVY、PVA、PVM.PVS等。这些病毒可单独或两种以上病毒复合感染引起花叶症状。根据花叶感染程度可分为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黄斑花叶。甘肃省花叶病毒主要是有PVX、PVY引起的。2.2卷叶类型甘肃省马铃薯卷叶病毒病主要是由卷叶病毒引起的,卷叶症状表现为叶片向上卷曲,叶片变厚、变脆,一般基部叶片卷曲严重,初感染时顶端叶片首先卷曲,有的品种并伴随有茎部和块茎维管束坏死。2.3丛生矮化类型一是丛矮,植株分枝多丛生,叶片变小,感病块茎产生纤细芽,可能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二是黄矮,顶端叶片黄化,植株矮缩,块茎内有坏死斑。可能是由PRDV(马铃薯黄矮病毒)引起的。2.4束顶类型植株顶部叶片小,变黄,微卷卷曲;有的表现出顶端叶片成锐角,向上直立。可能是PSTVd(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引起的。2.5病毒病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耐病优良品种;二是选用脱毒种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三是出苗后药剂防治。适期喷洒1000倍1.5%植病灵乳液或500倍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溶液;四是现蕾前要及时发现和拔除病毒感染的花叶、卷叶、叶片皱缩、植株矮化等症状的病株。五是改变栽培措施。(1)进行轮作或轮休,中断侵染循环;(2)改变播种期,根据蚜虫迁飞高峰时间,决定播期,早迁飞可适当晚播,以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晚迁飞可适当早播,以使植株在蚜虫迁飞期已具有成龄抗性;(3)马铃薯田远离毒源植物如茄科蔬菜、感病马铃薯等,以减少传染,还要远离油菜等开黄花的作物,从而减少蚜虫的趋黄降落;(4)收获前提早刹灭并清除地上部分,以减少病毒运转到种薯的机会;(5)防治和控制传毒介体昆虫,可用药剂防除。3、细菌性病害马铃薯主要细菌性病害有青枯病、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软腐病。切块播种时,切刀先用75%酒精消毒。播种前每100kg种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280g加适量干细土拌种,或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浸种薯,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3.1环腐病3.1.1症状叶片初期症状为叶脉间退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并向上卷曲。发病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全株。茎和块茎横切面出现棕色维管束,一旦挤压可能会有细菌性脓液渗出。块茎维管束大部分腐烂并变成红色、黄色、黑色或红棕色。3.1.2综合防治3.1.2.1实行检疫:首先要实行种薯产地检疫,即在生长季节对种薯田进行严格调查,全部消除有病植株和薯块,严禁用感病土壤中收获的块茎作种。其次则是要采用准确可靠的检验技术,对种薯实行严格检查,禁止有病种薯外运。3.1.2.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从脱毒试管苗及原原种繁殖开始直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个环节严格控制环腐病的侵染,确保种薯无病。3.1.2.3不用切块播种,提倡小整薯播种:切刀传病已为生产实践所证实,应尽量避免用切块播种。3.1.2.4播种前晒种催芽,淘汰病薯。3.1.2.5装盛种薯容器的清洗和消毒。3.1.2.6种植抗病品种。3.2黑胫病又称黑脚病,这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此病也可引起块茎腐烂,故有些著作将此病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块茎腐烂一起统称为软腐病。3.2.1症状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部呈墨黑色腐烂。病害发展往往是从块茎开始,经由匍匐茎传至茎基部,继而可发展到茎上部。匍匐茎和茎部除表皮变色外维管束亦变浅褐色,病株呈矮化、僵直,叶片变黄色,小叶边缘向上卷。发病后期,茎基部呈黑色腐烂,整个植株变黄,呈萎蔫状,直至倒伏、死亡。当块茎表面潮湿时,软腐细菌可能感染皮孔,引起环形凹陷区,在块茎运输和贮存时,腐烂可能迅速从这里传播开来。3.2.2综合防治3.2.2.1播种前适当晾晒种薯,一则可汰除病烂薯块,二则可使受伤薯块充分木栓化,从而减少镰刀菌和其他病菌的侵染,并杜绝黑胫病侵入途径。3.2.2.2采用整薯播种,尽量不用切块播,避免切刀传病。3.2.2.3马铃薯生长期间注意排水,避免过量浇水,以免土壤湿度太大而加重发病。3.
本文标题:马铃薯需肥特性及测土配方施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