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锡安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1锡安主义的发展历程摘要:“锡安主义”即“Zionism”,在中国大陆旧译为“犹太复国主义”,然而这个译法的争议很大,为保险起见本文采用“锡安主义”。本文主要以时间线为主线来介绍锡安主义,把锡安主义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十六至十七世纪及此前的历史准备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犹太民族复兴运动,以及以色列的建立和此后的锡安主义的发展。关键词:锡安主义;犹太建国运动;犹太复国主义一、锡安主义的由来和含义Zionism一词第一出现是在1886年,犹太名族复兴运动兴起,犹太作家内森·伯恩鲍姆在俄文犹太杂志《自我解放》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Zionism1,然而真正建立起Zionism思想的人是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也就是后来的以色列国父。1896年,赫茨尔出版《犹太国》(德文原名DerJudenstaat,英译TheJewishState),他认定:欧洲的“犹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或宗教问题,而是民族问题,而其解决方法是建立犹太人的自治国家。2自此Zionism成为犹太民族复兴的旗帜。Zionism中的Zion一词来自《圣经》。《圣经》中Zion是位于古代耶路撒冷的一座小山丘名,汉语中通常译为“锡安”。“锡安”在《旧约》中出现过152次,在《新约》中出现12次,“回归锡安”贯穿犹太人的历史,成为所有流散犹太人的美好愿望。3Zionism的字面意义是犹太人对圣山锡安、圣城耶路撒冷和上帝应许之地巴勒斯坦的热爱和向往,强调对共同理想的诚挚追求、对希伯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世界犹太人的团结,表达了犹太人回归家园的愿望。它允许有多种解释,是一个具有较强策略性的政治术语。中文里过去翻译为“犹太复国主义”,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相连。联合国1973年时就把锡安主义与葡萄牙殖民主义、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并列非难,然而2001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关于种族主义的会议时,由于种种原因,会议的最终文本并没有把锡安主义与种族主义联系起来,有学者以此认为把Zionism译为有种族主义特色的犹太复国主义不妥,然而不可否认,自其诞生之时锡安主义中的种族主义色彩就无法掩盖。此外,英国人也曾宣称支持锡1《犹太百科全书》(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97)。2维基百科,词条:西奥多·赫茨尔。3李平民,《锡安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考辩》,《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三期)。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2安主义,然而英国人所赞同的锡安主义和想要建立犹太国家的锡安主义者截然不同,因此犹太人最终走上武装反英的道路;以色列建国后,以色列内外的犹太人、巴勒斯坦内外的阿拉伯人、以及世界上杂七杂八的人所讲的Zionism与以色列建国前仅限于犹太人内部一小部分人热衷的较为单纯的Zionism完全不同,因此说“锡安主义”虽然呆板确是目前的最合适的译法。4二、锡安主义思想起源犹太人在大流散之前曾在如今的以色列地区建立起一个以色列王国,大约两百年后亚述国击败以色列王国,犹太人被大批流放到外地,这便是犹太人大流散的肇始。此后,犹太人又经历了波斯、希腊、罗马统治时期,期间犹太人又建立了一个哈斯摩尼王朝,持续了一百年后又被罗马帝国吞并。此后犹太人一直都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统辖之下,然而随着基督教的势力的不断扩大,犹太人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和宗教环境开始改变。进入中世纪,基督教会经过改革,逐渐形成严密的组织,对宗教异端的容忍度逐渐降低,随后出现的十字军东征运动对犹太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推动了欧洲各国对犹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限制的立法活动,此后犹太人只被允许从事货币借贷和其他贸易行业。从1300年起,犹太人被驱逐出英格兰、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迫向东迁移到波兰等东欧国家。1492年,当基督教最终统治利比里亚半岛后,基督教徒们终于对犹太人发起了最终和最强势的驱逐运动。到了17世纪,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西欧各国的犹太人已严重受到成文法律或无形社会压力的迫害,被迫聚居在所谓“隔都”之中。在20世纪初,绝大多数犹太人都生活在沙俄帝国西部及相邻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国境内。锡安主义思想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于持续了几百年的反犹主义的反弹5;另一方面,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中东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西方殖民者借宗教之名向中东开展殖民扩张,打着犹太教的旗号充当犹太人的弥赛亚,倡导犹太人回归锡安。64赵京,《Zionism:犹太建国运动》。5维基百科,词条:犹太人历史。6李平民,《锡安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考辩》,《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三期)。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3三、犹太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遇到的困境19世纪末,在英、法、德等列强、基督教救世主复归派和犹太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犹太民族复兴运动迅速发展。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犹太人农场殖民区,1881年巴勒斯坦迎来了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回归浪潮。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会议最终得到《巴塞尔纲领》,并正式成立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巴塞尔纲领》中规定:“锡安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受到法律保护的犹太民族之家”。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但每一个锡安主义者都:只有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才是真正的犹太民族之家。只是出于策略的考虑,为尽可能争取到西方列强的支持,锡安主义者们最终没有将它写进《巴塞尔纲领》中。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回归浪潮,约四万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定居。1903年,英国表示愿意在东非的乌干达地区为犹太人提供一块土地,赫茨尔欣然接受,但遭到别的成员的抵制,此事不了了之。次年赫茨尔去世,锡安主义者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偃旗息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作为战败国成为被列强宰割的对象,其属地巴勒斯坦由于在中东的特殊位置成为各国极力争夺的战利品,战胜国同时高打“民族自决”、同情并支持锡安主义和保护阿拉伯人、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为向中东扩张势力而不择手段。1917年11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了《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锡安主义,而此时英国的艾伦比将军率领的英国远征军马上就要到达巴勒斯坦。《贝尔福宣言》是由英政府授权外交大臣贝尔福以致当时的国际锡安主义联盟副主席的书信形式发表,内容简短,措辞模糊。其中强调:“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必须请清楚地理解,绝不应使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社团的公民权利或宗教权利或其他任何其他国家内的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权利受到损害。”然而即便如此,一个模糊的“犹太民族之家”仍遭到英国许多政府官员、甚至一些英国犹太社团领导人的激烈反对。一个代表是当时的印度事物大臣、犹太人埃德温·蒙塔古,他认为不存在一个犹太民族,以他自己的家族为例——他们世代居住在英国,从来不以为自己和外国的犹太人是一个种族,就像英国的基督教徒中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和国外的犹太人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4是一个民族。在他看来,当巴勒斯坦成为所谓的犹太民族之家时,所有的国家都会马上希望摆脱掉他们的犹太居民,而巴勒斯坦的原住民将很有可能被驱逐。此外,犹太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说着各种语言,当他们居住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人甚至无法正常地沟通。蒙塔古及他的支持者认为,保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基本公民权利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大部分居住在欧美的犹太人并不像锡安主义者认为的那样需要一个犹太民族之家。那个时期的西方社会正在巨变中迈向近代化,犹太人由于其独特的宗教背景和社会地位感受到独特的历程,因而在新兴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人才辈出,尤其在德国和俄国,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马克思,以及工人运动创始人拉萨尔、伯恩斯坦、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五人中的三人等。他们的理想和诉求比锡安主义者的要高尚很多,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犹太背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认为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才是世界的方向,民族主义几乎都是反动、落后的。回到《贝尔福宣言》,这份措辞模糊的宣言是英政府对锡安主义者提交上去的草案改了又改的最终文件,其中对民族之家的范围、犹太人应享有的权利、犹太民族之家如何实现只字未提。很明显,英国政府没有帮助犹太人建立国家的意图。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锡安主义者为建立犹太国家而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尤其是美国的支持。魏兹曼,即日后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当时毫不含糊地说:“要使巴勒斯坦成为犹太人的巴勒斯坦,如同英格兰是英国人的而美利坚是美国人的一样。”虽然美国立即表示出对锡安主义者的支持,但最终经过各国激烈的较量,在1920年的圣雷莫会议上,英国获得国际联盟的委托,获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此后英国对于巴勒斯坦的采取的政策是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视同仁,在公开表示“同情锡安主义者的志向”的同时也声称是阿拉伯人的朋友和保护者。而实际执行中,英国军政官员对阿拉伯人有更多的同情,对支持犹太人的政策大多很不满。1922年,英国政府以白皮书的形式第一次明确地解释了自己的锡安主义政策和“犹太民族之家”的含义,明确表示反对“犹太复国”。锡安主义者对《贝尔福宣言》的期待自此基本落空。一战后出现的第三和第四次犹太人回归浪潮,导致犹太人和当地阿拉伯人爆发出激烈冲突。而二战中纳粹党在德国执政,又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到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1939年,由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冲突不断,英国为讨好阿拉伯世界,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之后5年中犹太人只可再向巴勒斯坦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犹太人因此而被激怒,而阿拉伯人这边也没有平息——他们要求彻底停止犹太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5移民。此间犹太人并没有放弃寻找新的希望。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成立,苏联法律宣布各民族平等、反犹主义是犯罪,并且愿意为犹太人在比罗比詹专门设立工业-农业复合体的犹太自治区。犹太人原以为斯大林计划把克里米亚划给犹太人自治,以期吸引和接受欧洲的犹太人以他们的才智、金钱和商业网络,建成苏联的加利福尼亚或香港。然而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的看法并不如犹太人设想的那样——他坚持要在政治上打倒犹太人。犹太人最终放弃在那里建设民族家园的梦想。四、以色列的建立二战结束后,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此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导致外界批评的声音不断,英国急于从中脱身。犹太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的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甚至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美国在犹太人的游说下勉强同意;苏联在以色列建国中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原因大概是苏联觉得阿拉伯世界还处于英美的支配之下,撒下一颗以色列的苦果会消耗英美的势力),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决议: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风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至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盖内夫沙漠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较少的人口占据了较多的领土。7方案通过的当日,以色列日后的第一位总理戴维·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拒绝接受,并且对以色列展开为期三天的军事行动,随后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0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然而以色列的建国并不是锡安主义的最后胜利,而是对犹太民族新的考验的开端,自以色列建国以色列国内和周边就冲突不断,直到今天也未能和阿拉伯世界达到真正的和解。7维基百科,词条:以色列。南京邮电大学《世界文明史》选修课6而锡安主义从最开始的对犹太故土的
本文标题:锡安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4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