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8.醉翁亭记执笔人:石桂荣审核:八年级语文组[课前导学]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章重点文言词语;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三、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四、知识卡1.关于“记”这种文体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是记叙游玩所经之地的文章。其选材比较宽,既可以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方风光,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及风土人情。行文较自由,笔调新鲜、形象生动并富于抒情色彩。2.醉翁亭的由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自主学习]一、基础识记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翼.()然酒洌.()林hè()wèi()然水声chánchán()()tuí()然岩穴mínɡ()huì()明变化yǔ()lǚ()提携ɡōnɡ()chóu()交错宴hān()之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饮少辄.醉:(4)醉翁之意.不在酒:2(5)得.之心而寓.之酒:(6)云归.而岩穴暝.:(7)野芳.发而幽香:(8)佳木秀.而繁阴:(9)伛偻..提携:(10)觥筹..交错:(11)颓然..乎期间:(12)阴翳.:(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14)太守自谓.也:3.文章出现了大量的“而”字,它具有表示并列、顺承、修饰、转折等关系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语句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1)泉香而酒冽:(2)杂然而前陈者:(3)太守归而宾客从也:(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翻译下列句子。(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整体感知★★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2.“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综观全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课堂探究]一、阅读第1段,探究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由到,由到,由到。体现这一顺序的景物依次是→→→2.出自这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二、阅读第2、3段,探究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①春天:②夏天:③秋天:④冬天:★2.第3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3①,②,③,④。这四层的核心内容是。★★★3.第3段描写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阅读第4段,探究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2.这段文字体现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既表达了作者的快乐心情,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情。中考试题选编: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翼然..临于泉上者()(2)佳木秀.而繁阴()(3)山肴野蔌.()(4)觥.筹交错()3.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甲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答: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分)答: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6、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分)4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提升训练]丰乐亭记(节选)(15分)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2分)A.安.此丰年之乐安.于畎亩衣食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朝而.往,暮而归C.幸.生无事之时也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句子。(4分)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译: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译:★★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2分)★★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不超过5个字)。(2分)529满井游记[课前导学]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欣赏文章的写作技法,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二、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三、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四、知识卡片:“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自主学习]一、基础识记1.给加点字注音燕.()地寒花朝.()节飞砂走砾.()廿.()二日百步辄.()返偕.()数友脱笼之鹄.()倩.()女靧.()面浅鬣.()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汗出浃.()背呷.()浪之鳞曝.()沙之鸟2.解释加点的词语。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天稍和.()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泉.而茗.者()6()罍.而歌者()红装而蹇.()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二、整体感知★★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2.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课堂探究]一、翻译句子。1.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2.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二、品评佳句。举两处阐述(方法: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1.2.★★★三、写景的技法。各举一例阐述。1.生动的比喻:2.灵动的拟人:3.白描的手法:74.情景交融的写法:(一)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是在初春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作者心情很无奈,同时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等句中可看出。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作为南方人的作者在早春时节“局促一室之内”的无奈以及渴盼出游的心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二)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先写全景,然后依次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2、根据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景的句子,直观感受景物之美。3、结合阅读体验,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提示学生可以从语言特色、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去赏析。4、在赏景的基础上,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1)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一个“始”,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浅”,“寸”准确而生动。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8(2)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3)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b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4)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由“若脱
本文标题:醉翁亭记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5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