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杨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预防接种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二、服务内容(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二)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三)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四)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口头告知,并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五)接种时的工作。接种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六)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七)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三、服务流程建档、确定接种对象通知儿童监护人实施接种留观1.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2.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3.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4.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1.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2.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3.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1.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2.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1.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30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2.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四、服务要求(一)接种单位要求。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二)接种人员要求。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三)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四)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有条件的机构每周至少开展2次接种服务。疫苗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对象月(年)龄接种剂次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剂次备注乙肝疫苗0、1、6月龄3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酵母苗5μg/0.5ml,CHO苗10μg/1ml、20μg/1ml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第1、2剂次间隔≥28天卡介苗出生时1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脊灰疫苗2、3、4月龄,4周岁4口服1粒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百白破疫苗3、4、5月龄,18~24月龄4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0.5ml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白破疫苗6周岁1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0.5ml麻风疫苗(麻疹疫苗)8月龄1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疫苗免疫程序乙脑(减毒)8月龄,2周岁2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流脑A6~18月龄2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30μg/0.5ml第1、2剂次间隔3个月流脑A+C3周岁,6周岁2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100μg/0.5ml2剂次间隔≥3年;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个月甲肝(减毒)18月龄1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1ml出血热疫苗(双价)16~60周岁3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1ml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疫苗免疫程序炭疽疫苗炭疽疫情发生时,病例或病畜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围高危人群1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上划痕0.05ml(2滴)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不能接种钩体疫苗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2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成人第1剂0.5ml,第2剂1.0ml7~13岁剂量减半,必要时7岁以下儿童依据年龄、体重酌量注射,不超过成人剂量1/4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乙脑灭活疫苗8月龄(2剂次),2周岁,6周岁4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第1、2剂次间隔7~10天甲肝灭活疫苗18月龄,24~30月龄2上臂三角肌附着处肌内注射0.5ml2剂次间隔≥6个月•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皮内接种法•适用疫苗:卡介苗。•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胳膊;•用1ml一次性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0~150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皮下接种法•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操作方法:•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皮下接种法•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肌内接种法•适用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操作方法:•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肌内接种法•用适当规格的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口服法•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月龄小的儿童,喂服脊灰疫苗时可将糖丸疫苗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局部反应•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局部反应的处理方法•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较重的局部炎症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消肿,减少疼痛;•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日2-3次,连续1-2日即可。•全身反应•临床表现•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全身反应的处理方法•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1天不超过4次。•恶心、呕吐给予维生素B6;•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转诊治疗。(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应及时转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据统计,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的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引起的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无菌性脓肿•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如百日破联合疫苗等),如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或使用疫苗前未加充分摇匀,流入的疫苗可在局部滞留数月,导致局部组织发炎而逐渐坏死、液
本文标题: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5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