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考纲要求]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复习目标1、掌握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铝的主要用途。2、掌握重要的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3、运用氢氧化铝的两性能解决有关计算和图象问题。知识梳理:一铝1、原子结构示意图:2、周期表中位置:第三周期ⅢA族镁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三个电子,显+3价。3、铝单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硬度和密度小,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在空气中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2、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板书:问题1.金属铝是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为什么能用铝槽储运浓H2SO4或浓HNO3?问题2.实验室能否用硫化物与铝盐溶液混合制取Al2S3?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原因。问题3.金属铝与酸、碱反应的本质及定量计算(1)铝与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氧化剂是什么?(2)等质量的两份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H2的体积之比是多少?为什么?(3)足量的两份铝分别投入到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H2的体积之比是多少?为什么?(4)足量的两份铝分别投入到等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HCl、NaOH溶液中,二者产生的H2相等,则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为什么?(5)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100mL3mol·L-1的盐酸和NaOH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V(甲)∶V(乙)=1∶2,则加入铝粉的质量为()A.5.4gB.3.6gC.2.7gD.1.8g归纳总结:铝与酸、碱反应生成H2的量的关系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Al与酸、碱反应时生成H2的实质都是Al――→失3e-Al3+,所以无论与酸还是与碱反应,Al与H2的关系都是2Al~3H2。(1)等量铝分别与足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体积比VHCl(H2)VNaOH(H2)=1∶1。(2)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VHCl(H2)VNaOH(H2)=1∶3。(3)一定量的铝分别与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3≤VHCl(H2)VNaOH(H2)≤11,则必定是①铝与盐酸反应时,铝过量而盐酸不足;②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铝不足而氢氧化钠过量。解题时应充分利用上述过量关系。二铝的重要化合物1、氧化铝(Al2O3)(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熔点高(2054℃)、不溶于水,不与水化合。常作耐火材料。刚玉的主要成分是Al2O3,其中把含少量铬元素的刚玉称为红宝石;含少量的铁和钛元素的刚玉称为蓝宝石。(2)化学性质:①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备单质铝但由于氧化铝的熔点很高,故在氧化铝中添加冰晶石(Na3AlF6)降低其熔点。2Al2O3=========2Al+3O2↑②与酸反应:Al2O3+6HCl=AlCl3+3H2O③与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2、氢氧化铝(Al(OH)3)(1)物理性质: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不溶于水,有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各种色素。(2)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Al(OH)3=Al2O3+2H2O电解这是工业上制取纯净氧化铝的方法。Al(OH)3具有两性的原因:H++AlO2—+H2OAl(OH)3Al3++3OH—注意:(1)氢氧化铝作为碱时是三元碱;作为酸时是一元酸(HAlO3)。(2)氢氧化铝与酸碱反应时,弱酸弱碱是不能把氢氧化铝溶解的。例题1.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①NaHCO3②(NH4)2SO3③Al2O3④Al(OH)3⑤AlA.全部B.只有①③④⑤C.只有③④⑤D.只有②③④⑤归纳总结:两性物质:两性物质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包括Al2O3、ZnO、Al(OH)3、Zn(OH)2、氨基酸、蛋白质等。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KHS、KHSO3、NaH2PO4等)及弱碱弱酸盐(如CH3COONH4、NH4HS等)也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但不能将它们称为两性物质。三Al3+、Al(OH)3、AlO-2之间转化关系的应用写出上述转化的离子方程式:问题4.试设计制备Al(OH)3的途径。方案一用铝盐(Al3+)制取Al(OH)3②Al(OH)3+NaOH=NaAlO2+2H2O③Al(OH)3+3HCl=AlCl3+3H2O加入氨水至沉淀完全,一般不用NaOH等强碱,为什么?方案二用铝屑、烧碱、稀H2SO4制取Al(OH)3方法一:Al――→H2SO4Al3+――→NH3·H2OAl(OH)3;方法二:Al――→NaOHAlO-2――→CO2Al(OH)3;方法三:Al――→H2SO4Al3+Al――→NaOHAlO-2――→H2OAl(OH)3。若甲、乙、丙三位同学用规定的药品制备Al(OH)3。规定必用的药品如下:350g70%H2SO4溶液,NaOH固体240g,足量铝屑、水(不能用其他药品)。甲、乙、丙用各自设计的方案制得Al(OH)3的质量分别是W1、W2、W3。三种实验方案如下:甲:铝→加NaOH溶液→加H2SO4溶液→W1gAl(OH)3乙:铝→加H2SO4溶液→加NaOH溶液→W2gAl(OH)3丙:铝→加H2SO4溶液铝→加NaOH溶液→W3gAl(OH)3试回答:(1)从充分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和提高产率等因素分析,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________。(2)三位学生制得的Al(OH)3,W1、W2、W3其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制得Al(OH)3的最大质量是________。规律方法总结:(一)典型图像分析1.把铝盐(Al3+)溶液逐滴加入到强碱溶液中至过量(1)现象:先无明显现象,然后逐渐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2)有关反应:A→B:Al3++4OH-===AlO-2+2H2OB→C:Al3++3AlO-2+6H2O===4Al(OH)3↓(3)图像2.在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强酸至过量(1)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随后沉淀逐渐溶解。(2)有关反应:A→B:AlO-2+H++H2O===Al(OH)3↓B→D:Al(OH)3+3H+===Al3++3H2O(3)图像3.在强酸溶液中逐滴加入AlO-2溶液至过量(1)现象:先无明显现象,反应一段时间后逐渐产生白色沉淀。(2)有关反应:A→B:4H++AlO-2===Al3++2H2OB→C:Al3++3AlO-2+6H2O===4Al(OH)3↓(3)图像4.向Mg2+与Al3+的酸性溶液中逐滴加入强碱溶液(1)现象:无明显现象→出现沉淀→渐多→最多→减少→不变(2)反应O→A:H++OH-===H2OA→B:Al3++3OH-===Al(OH)3↓Mg2++2OH-===Mg(OH)2↓B→C:Al(OH)3+OH-===AlO-2+2H2O(3)图像例2.某无色溶液中,已知含有H+、Mg2+、Al3+等阳离子,逐滴加入NaOH(溶液),则消耗NaOH(溶液)体积(x轴)和生成沉淀量(y轴)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则下列图中正确的是()例3.将0.1mol的镁、铝混合物溶于100mL2mol·L-1的H2SO4溶液中,然后再滴加1mol·L-1的NaOH溶液。请回答:(1)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沉淀质量m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变化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当V1=160mL时,则金属粉末中n(Mg)=________mol,V2=______mL。(2)若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欲使Mg2+、Al3+刚好沉淀完全,则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V(NaOH)=____mL。(3)若混合物仍为0.1mol,其中Mg粉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用100mL2mol·L-1的H2SO4溶解此混合物后,再加入450mL1mol·L-1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中无Al(OH)3。满足此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Al2O3的提纯方案一:碱溶法方案二:酸溶法例4.(2009·福建理综,24)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氧化铝的两种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SiO2-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验证滤液B中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________(填试剂名称)。(4)滤液E、K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该溶液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已知298K时,Mg(OH)2的溶度积常数Ksp=5.6×10-12,取适量的滤液B,加入一定量的烧碱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测得pH=13.00,则此温度下残留在溶液中的c(Mg2+)=__________。总结:对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要抓住的知识主线: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盐,根据金属的原子结构进行指导,去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文标题:铝及其化合物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8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