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首届全国气象行业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体改试卷
第1页共6页首届全国气象行业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分,每小题0.5分。答案只能填字母)1.中国气象事业是___________、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A:科研型B:研究型C:科技型D:服务型2.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__________、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A:公众气象B:公共气象C:公益气象D:社会气象3.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__________以上。()A:40%B:50%C:60%D:70%4.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内容突出了______________。()A:战略性、指导性和全局性B: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C:战略性、科学性和可行性D: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5.我国地跨热带、___________、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五个气候带。()A:温热带B:暖热带C:次热带D:亚热带6.强化观测基础必须加强天基、空基、地基综合观测,逐步形成对气候系统多圈层_____的观测能力。()A:立体化B:一体化C:全方位D:全天候7.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任务要求必须发展具有________的气象业务。()A:国际领先水平B:国际一流水平C:国际先进水平D:国际发达水平8.增强气象对___________的服务功能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A:经济社会发展B:现代化建设C:经济建设D:重大工程9.IPCC预估: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___________。()A:1.0~5.0℃B:1.4~5.8℃C:1.6~3.8℃D:1.6~5.0℃10.《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_______________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A:1997年在瑞士日内瓦B:1997年在日本京都C:1998年在瑞士日内瓦D:1998年在日本京都11.公众气象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A:无时不有B:无微不至C:无事不能D:精细化12.气象观测系统按照____________所处位置可分为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系统。()A:观测设备B:观测对象C:传感器D:接收设备13.全国主干通信网络从以气象专用网为主向____________过渡。()A:以公用网为主B:公用网和专用网结合C:卫星通信网为主14.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____________作用。()A:前瞻性B:战略性C:促进性D:保障性15.天基观测将实现对整个地球系统的___________卫星观测。()A:全球、全天候、多波段B: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C:高辐射准确度D:以上全选16.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从传统的国防安全,扩大到更为广泛的___________等。()A:环境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人身安全B:国土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C: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人身安全、重大设施安全D:国土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人身安全17.高性能计算机资源主要实行___________布局。()A:国家、区域两级B:国家、区域、省级三级C:国家、区域、省级、地级四级18.气候资源是由人类生产、生活及整个生命系统所必需的___________等构成。()A:光照、温度(热量)、降水(水分)、气压、风、气体成分B:光照、温度(热量)、降水(水分)、地热C:光照、温度(热量)、降水(水分)、风、石油19.地基观测系统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B: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C: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空间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20.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作用。()A:推动性B:保障性C:基础性D:现实性21.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改革方案提出,我国将以省级气象业务需求为主,规划设计和建设_________个左右区域气象观测站。()A:25000B:30000C:35000D:40000省(自治区、直辖市)姓名准考证号密封线密封线密封线第2页共6页22.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将按照“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从战略高度谋求发展,着力解决现行业务技术体制的突出问题。()A: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突出发展、抓大放小B:实事求是、深入研究、突出发展、抓大放小C: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突出发展、有所侧重D:实事求是、深入研究、突出发展、有所侧重23.天气业务改革重点包含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__________的突破。()A:暴雨和定量降水预报B: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C:暴雨预报D: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24.气候变化轨道业务以__________两级布局为主。()A:国家、省B:省、地区C:区域、省D:国家、区域25.区域气象观测站中的自动气象站,城区的平均间距小于10千米,重点地区为________千米,根据该城市年降水量、人口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进行设计。()A:8B:5C:3D:426.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逐步建立_________的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A:以卫星遥感为主、地面监测为辅B:以地面监测为主、卫星遥感为辅C:以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D: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27.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我国将调整构建_______个左右国家气象观测站。()A:1500B:2400C:2500D:90028.雷电轨道业务包括__________和管理协调等。()A:雷电监测、预警预报B:雷电监测、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研究开发C: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D: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研究开发29.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我国将构建___________个左右国家气候观象台(原国家基准气候站)。()A:143B:249C:200D:26030.在区域气象观测站上布设的自动气象站,至少包括____________。()A:气压B:气温C:雨量D:风31.高性能计算机浮点运算峰值速度到2010年将超过_____________1012次/秒。()A:100B:200C:300D:40032.在区域气象观测站布局原则中提出,在大中城市,布设至少包括_____、温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的五要素自动气象站。()A:蒸发B:太阳辐射C:日照D:气压33.区域气象观测站中的自动气象站,沿海地区以及大江大河流域,平均间距为__________千米。()A:25B:20C:15D:1034.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平均站间距为_________千米。()A:200B:300C:400D:50035.到2010年,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初具规模,探测能力达到________________世界先进水平。()A:20世纪初B:20世纪中叶C:21世纪初D:20世纪末36.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是国家气象观测骨干站,承担国家气象综合观测任务,为全国的天气预报和服务提供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并按要求承担全球资料交换任务,__________。()A:全日有人值守B:仅白天值守C:仅夜间值守班D:不值守班37.国家气象观测站全国平均间距为_________千米左右。()A:50B:60C:70D:8038.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全国的平均间距为90千米,全国分布相对均匀,优先考虑关键地区和__________。()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C:敏感地区D:经济发达地区39.GCOS是_____________的简称。()A:全球观测系统B:全球气候观测系统C:全球气象观测系统D:地球观测系统40.是世界气象组织____________计划的简称。()A:世界气象监视网B:世界天气监视网C:全球气象观测网D:全球气候监视网41.自动气候站的观测数据应代表周围_________千米内的平均状况,且观测环境50年不受破坏。()A:50B:80C:100D:20042.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的湿度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应分别满足或达到___________。()A:2%、1%B:1%、2%C:2%、2%D:1%、1%43.在满足有关原则的前提下,下列台站中:①大气本底站和大气成分站,②探空站,③承担生态和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任务的站,④国家基本气象站,⑤国家基准气候站,⑥国家一般气第3页共6页象站,国家气候观象台挑选顺序应为:____________。()A:⑤②①④③⑥B:⑤①②④⑥③C:④②①⑤⑥③D:④①②⑤③⑥44.为了确保卫星遥感-地基观测综合数据库数据存档管理系统的安全,须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数据库备份周期不得长于____________。()A:3天B:5天C:一周D:10天45.经国务院批准,___________GCOS中国委员会(GCOS-CHINA)成立。()A:1996年7月B:1997年7月C:1998年7月D:1999年7月46.国家气候观象台各观测系统从两个层次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即台站级的数据质量控制和_____________的数据质量控制。()A:省级B:区域中心级C:国家级D:数据中心级47.自动气候站气温的原始采样值分辨率应达到________。()A:0.1B:0.2C:0.01D:0.0548.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将我国分为________个关键观测区。()A:11B:14C:16D:1849.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英文简称为_________。()A:GEOSSB:GOSC:THORPEXD:GOOS50.国家气候观象台的高空气候观测任务中臭氧探空__________。()A:每周1次B:每周2次C:每天1次D:每天2次二、多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1分。答案只能填字母)1.根据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需求和现有技术水平,目前开展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的主要观测要素为降水和气温,同时开展___________等要素的辅助观测。()A:风速B:总辐射C:气压D:地面温度2.以下不属于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中的公共观测项目为_______________。()A:气温、相对湿度B:长、短波辐射C:光合有效辐射D:气压3.地基水汽遥感观测系统主要观测的要素包含_____________。()A:大气可降水汽量B:中性大气的总延迟量C:大气的湿延迟量D:电离层电子浓度4.基准辐射观测主要是通过高精度的辐射观测仪器观测太阳直接辐射、_________、紫外辐射、向下的和向上的长波辐射。()A:反射辐射B:散射辐射C:红外辐射D:总辐射5.风能观测项目包括:_____________。()A:风速B:风向C:相对湿度D:气压E:气温6.高空气候观测要素包括___________,部分台站开展大气水汽、云特征和臭氧垂直廓线观测。()A:气压B:湿度C:风向、风速D:高空大气温度7.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改革重点是___________。()A:构建国家、区域和省三级气象创新体系B:建立和完善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C:分门别类推进科技创新D:建设重要的科技支撑平台8.国家气候观象台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观测项目和承担的业务进行分类,可分为_____。()A:中心国家气候观象台B:目标国家气候观象台C:专业国家气候观象台D:普通国家气候观象台9.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成分观测目前分为__________两种类型。()A:通用型B:扩展型C:加强型D:一般型10.国家气候观象台采用的自动气候站配备___________降水传感器。()A:翻斗式B:虹吸式C:称重式D:容栅式11.国家气候观象台统一要求承担______________任务。()A:气象旬月报B:加密天气报C:气候月报D:8次天气报12.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统一要求承担_____________任务。()A:气象旬月报B:加密天气报C:气候月报D:8次天气报13.大气本底站要具备对____________和常规气象
本文标题:首届全国气象行业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体改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0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