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D)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D)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CD)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物是感觉的复合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部分)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C)A.概念、判断、推理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客体、主体、客体2、意识的本质是(A)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感觉的总和D逻辑的集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D)。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A.都是辩证法观点B.都是诡辩论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1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A)。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A.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1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1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19、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2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5、科学的物质范畴是(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26.物质是运动的(BCE)。A.形式B.主体C.内容D.属性E.基础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C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28、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29、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DE)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30、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E)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3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3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一部分)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D)。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法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C)。A.量和质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A.机械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5、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A.事物的本质属性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7、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B)。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9.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1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15、“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1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BDE)。A.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B.唯物辩证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C.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D.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1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BDE)。A.人不能创造规律B.人不能消灭规律C.人可以完善规律D.人可以认识规律E.人可以利用规律18、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CDE)。A冰—水—汽B麦株—麦粒—麦株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E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20、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DE)。A.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1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