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相比较是更为复杂和纷繁的。社会现象尽管复杂和纷繁,但从整体上我们可以把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领域。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方面的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世界观包含社会历史观,但对人类实践而言,社会历史观是最重要、最具直接现实性的世界观。因为,历史观研究的是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关的,事关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性的问题。它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能不能在实践基础上正确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历史观上区分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我们知道,从有人类开始就有了人类的历史认识活动,马克思之前,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有过某些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从没有过系统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史观。历史对人类来讲仍然是有待揭开的迷。为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产生的意义,简要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社会历史观是必要的。1.马克思之前人类对社会历史之迷的探索及其局限性(1)什么是历史之谜呢?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参与,那么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发展有没有客观性?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什么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成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2)旧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包括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内的旧的思想理论主要有两个根本的缺陷。其一,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在说明社会历史时只停留在人类历史活动的表面,他至多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思想根源。旧的社会历史理论都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某种精神支配的历史和精神发展的过程,或者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自由创造的结果,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其二,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少数历史人物活动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需要,历史之谜日益紧迫的摆在人们面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便以尖锐的形式被提了出来,同时十九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条件也为历史之谜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唯物史观应运而生。唯物史观是怎么破戒历史之谜的呢?接下来我们从总体的角度简明扼要的概述一下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以便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一条基本线索和总体思路。2.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两大科学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之谜的破解中创立的唯物史观,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方法论原则。第一,他们通过研究广大人民群众持久的、并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因,从而得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的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掩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有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第二,马克思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去分析历史现象。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看到了物质里的大作用。恩格斯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英国工人状况的考察,触及了现在生活社会中的深刻矛盾。在此基础上他们得出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寻找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第三,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以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体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如果仅仅承认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还不能够成为科学,而从社会生活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才有可能观察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因为,马克思之前的一些思想家也注意到了经济利益、财产关系的重要作用,但都没有提高到生产关系的高度,特别是提高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高度,因而,他们不可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如此,还要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历史唯物主义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马克思是把人类社会有机体、复杂的社会关系最终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现了社会历史发现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活动背后的物质根源的深入追究中,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对以往人们考察社会历史现象,仅仅停留在思想表层的唯心主义错误给予了根本的校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的唯物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客观规律性,那么,社会历史具有哪些客观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揭示他们的呢?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途径是透过社会意识现象找到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这又以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正确解释为前提。(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别概括了社会生活的两个不同方面,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来的作用都是不同的。(1)社会存在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的所有过程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三个要素的地位来看,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他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的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论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地理环境只有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生作用。而且,在人类实践所及的范围内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日益进入了物质生产领域。自然环境只有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才能成为社会存在,否则只能是一种自然存在,同时也因为人口因素和人口生产,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制约的,他们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只有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理解社会存在的关键在于认识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什么是生产方式呢?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第一,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类活动要存在,其先决条件是人类本身的世代延续,这是必须解决衣食住等生活资料问题,因而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第二,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该阶段社会的性质和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人们的法律、道德等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就是根源与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知道随着现代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物质生产占人们全部生活时间的比重不断下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随着社会物质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要休闲生活,并通过休闲活动来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实现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此相对应,休闲旅游、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也正在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新的市场生活方式。第三,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更替和发展。生产方式不是凝固不变的,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全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从量变转为质变,人类社会就由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本质上是社会方式的根本改变。当然,人口、资源、环境历来是社会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当代,人口的数量适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平衡对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2)社会意识什么是社会意识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切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概括。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意志、情感、情绪,社会舆论等各种心理因素和心理活动,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意识、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也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作用。在经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有把社会现象区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进而区分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才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体和派生关系。从而正确观察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切问题。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那么进入这个问题的学习之前,我给大家留这么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是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截然对立呢?如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就是在同样条件下两种不同的观念,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下面内容的学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得决定作用表现为: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客观来源和基础。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产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们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所能具有的社会内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产生。社会意识从语言一样,一开始就是由于人们物质生产和人们交往需要而产生的。并且是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服务的,我们知道,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原始人最初的歌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原始艺术中的舞蹈、壁画等都是原始部落生产活动的在再现。几何学产生为丈量土地的需要,天文学产生于航海的需要等等。第二个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例如,农业社会的物质生产主要依赖于体力劳动,男性由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