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0至2011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一、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一、存在这个概念只能作为思维的对立,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物质具有含义。如果离开思维的关系,则存在的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和现象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明存在的本质。二、存在是世界的统一性的前提,但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因为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存在并没有说明是事物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不仅无法揭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统一性实质,然而还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因此,这个命题是错误的。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8条。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4、矛盾就是对立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哲学上讲的“斗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矛盾双方的差异和不平衡也是斗争性的表现)*所谓“统一”。一方面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指矛盾双方彼此渗透。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说,这观点将矛盾的定义错误地理解了,对立统一是指矛盾的双方之间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不是指矛盾的双方.5、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这种观点是错的。它认为马种里的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就在于它混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与一般性学说,即没有正确认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该观点正是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所以是不科学的,错误的。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这一观点不正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不可能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观察不可能突破可见光的界限;在宇航事业开创之前,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不可能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筛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11、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2、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此观点错误。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竟争。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垄断阶段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各10分,共20分)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④此外,意识还能影响、调控人体生理活动。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际,物质的世界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改造。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三,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什么是新生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必然性的、进步的、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和旧事物相比较而存在。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3、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则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社会实践中“跟着感觉走”对吗?为什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1)二者是相互联系的。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象出来的,不透过事物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2)二者是相互渗透的。1)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2)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理性认识往往要借助于较为丰实的感性经验。“跟着感觉走”是种感性认识,不应该完全采用这种实践方式,应该把它转换成为理性认识才能事半功倍。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的联系在一起;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的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的竞争力;②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③发展中国家可以
本文标题:马克思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