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镇雄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思考
—1—镇雄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思考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职称:完成时间:—2—目录[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思考.................................1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2二、关于镇雄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民增收难的因素分析.......................................3(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3(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1、生产手段落后.........................................................................................................32、劳动对象破坏较重..................................................................................................4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4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4(三)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全县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存在较大偏差...................................................................................................................................41、农业市场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4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5(四)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5三、镇雄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对策...........................................................5(一)抢抓机遇,实现四个“突出”,加快扶贫攻坚步伐......................................5(二)注重实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6(三)健全体系,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6(四)发挥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6(五)加大投入,减轻农民负担................................................................................7(六)大力开展农民素质与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7结束语...........................................................................................................................7【参考文献】.......................................................................................................8—1—镇雄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思考[摘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实现镇雄全面小康目标的最迫切、最困难的问题。本文立足镇雄县情,从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适合镇雄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渠道。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农业发展体制、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投入机制、农业发展政策等方面创新,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思考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有少量坝区,以及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南部稍平缓。隶属昭通市管辖,乌蒙山北缘。地处东经104°18′—105°19′,北纬27°17′—27°50′。东与贵州毕节市接壤,南同贵州赫章相邻,西接昭通市彝良,北与威信及四川叙永接界,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县城距昆明598公里,距昭通市274公里。境域东西长99km,南北宽54km,土地总面积3696km2。镇雄县因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短距离内地形高差悬殊,北部少数河谷地区相似北亚热带气候。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使镇雄县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光热资源和生物群落等状况,具有十分明显的过渡性、边缘性和多变性。全县土壤类型共分四个土纲,主要有黄壤土、黄棕壤土、棕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六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四个土属、七十个土种、四十五个变种。镇雄县历史悠久,夏朝属梁州地,商时属雍州地,周时属卢夷属国(部落)。目前全县辖28个乡镇、244个村(居)民委员会、5232个村(居)民小组,有—2—汉、彝、苗、白、回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全县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年均气温11.3℃、年日照1341小时、年降水量914.6毫米,县境内最高海拔2416米,最低海拔630米,县城海拔1630米。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达152.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5人,主要以汉、彝、苗族人口居多。全县2010年末实有耕地120.8637万亩,主产小麦、玉米、马铃薯、烤烟等作物。201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53.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5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人均财政收入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除具有上述人口基数大、人口负荷重;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县情外,还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按人均纯收入924元的脱贫新标准,全县还有深度贫困群众14.1万户56.4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7%,占全省总人口的1/10,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大县。同时,由于县域远离铁路、水路和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低,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今,这样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国家级特困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探索农业现代化与实现农民增收,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任何一个欠发达地区向现代化迈进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镇雄这样的农业大县也不例外,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到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的严重挫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2010年被国家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经过艰苦的探索走到现在这样一个新的格局,其经历、蕴涵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有助于我们在新世纪开创出一条适合具有镇雄农村特点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从发展史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是传统的自然农业向现代的商品农业转换的历史过程。从其内容而言,它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组织、农业管理体制、农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方面。如今,农业现代化应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科学技术化,由“自然农业”转向了—3—“科学农业”。科学农业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先进而完善,水利设施能确保农业最大限度地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蚀,最大限度地使用机械,种子、化肥等供给统一而科学,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管理科学有效,科学适宜的栽培种植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化,劳动者技能科学化和专业化,等等;二是产业布局区域化,从“增量农业”转向了“效益农业”;三是生产专业化,由“自然农业”转向了“市场农业”;四是产销经营一体化,由“原料农业”转向了“加工农业”;五是开放立体化,“耕地农业”转向了“国土农业”。二、关于镇雄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民增收难的因素分析镇雄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富集、边远贫困的欠发达农业大县,尽管多年来,在致力于玉米样板建设等科技推广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村和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收人稳步增长,但是,与全国或全省发达的地区相比,镇雄的农业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还是在经济效益、贡献率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艰巨而漫长。阻碍镇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人拉大;加之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的大量外流和不合理丧失,农业投人严重不足,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循环、自我扩张能力,农业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农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1、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手段是影响镇雄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镇雄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有少量坝区,以及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由于受这种地形地貌的限制,只是在近年来推广微型耕地机,但因农民使用及地形自身存在—4—的安全隐患等原因,致使普及率不高。由此可见,镇雄农业生产手段只能依靠传统的耕作形式,不可能实现机械化。2、劳动对象破坏较重对土壤、植被、森林、水源等资源的使用、开发效率较低,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农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为开垦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不足,70%以上的耕地不能实现灌溉,全县农业生态系统脆弱。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高。虽然实现了扫盲和“普九”,但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民,多数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这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大量的非理性行为。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宗族、地域观念、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在农村中大量存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观念的传播。4、农业科技基础薄弱一是科技兴农战略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耕作技术和经验性管理,科技投人也严重不足。二是农村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农技转化为
本文标题:镇雄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4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