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参考答案
1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参考答案第一课一、一万畜牧业炎黄中原CCC抄5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第二课一、禅让世袭国家二里头文化BCB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第三课一、汤内服外服甲骨文商BACD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第一单元练习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C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二、部落间**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A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口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俱有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可信度低;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用火、畜牧、耕稼。2D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辩伪等。甲古文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记》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同,故商历史被称为信史。第四课一、封邦建国殷人礼乐天命AADB二、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逝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佘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食器。王(政)权。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表明了楚王凯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第五课一、中央集权大一统秦士儒法道CCDAC二、A:adfgB:eC:bD:ch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基础练习1.商鞅县2.长城焚书坑儒中央集权3.C4.D5.B6.D二、拓展练习7.(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是没有最终决定权(2)当战国横议后,势必至此。(3)赞成: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儒生以古非今,终难逃一劫。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财,反对郡县制,遭到秦始皇镇压。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一、基础练习1.赵高李斯2.209刘邦3.D4.C5.B6.B二、拓展练习7.(1)秦朝修建阿房宫。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导致秦朝灭亡。(2)秦朝同意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沿用打天下的经验,不断动用民力,如秦朝统一后,数十年间修长城、羞耻到,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民力数百万人,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3)赞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如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成大量对秦始皇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一是政权存在时间短,二是后世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的歪曲。不赞成:主要列举秦始皇的负面措施,如迷信武力,穷兵黩武、行酷法、滥用民力、焚3书坑儒等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遭到了社会各阶层反对,再加上秦朝存在时间短,更说明秦始皇不得人心。第二单元单元练习一、由封邦建国到大一统1.1046BC;2.从殷转移到镐京;3.制度:封邦建国和礼乐制度,文化:敬天保民和重视礼乐的作用;4.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5.C;6.以铁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7.分封制度;8.公元前221年。二、礼乐文化1.“礼”起源于祭祀活动。依据一,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礼”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和政治关系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目的是以现实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3.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4.C5.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等。6.B7.乐器,又具有祭祀、娱乐、象征全市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8.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9.礼最初指风俗习惯——渗透到政治和宗法制度——再融入伦理道德——融入法律之中三、天命转移1.B2.汤3.1046BC4.在周公的辅佐下,评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5.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6.老百姓;7.负责司法和监察;8.秦朝行暴政,机会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9.天命思想。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的人地位的上升,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命,突出了道德的作用。第0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4第09课汉武帝时代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2、C3、D4、C5、D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第10课东汉的兴衰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4、D5、C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8、(1)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2)措施: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3)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第十一课割据与分立一、基础练习1、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2、C3、B4、C5、A6、C二、拓展练习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5(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第十二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一、基础练习1、西晋、五胡十六国2、大兴安岭、魏、北魏3、B4、B5、C6、A7、D二、拓展练习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政策措施:①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②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③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三单元练习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2、D3、前者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汉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丞相为首的执掌政务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8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