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全
第1页共13页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一.人口增长历史人口增长呈“J”形曲线,特点:工业革命前增长极其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迅速人口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主要特征原因影响“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的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粮食大幅度增产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大“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0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改变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防兵力不足;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上层建筑归根结底:生产力发展水平第2页共13页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爆炸人口呈“J”形增长给环境带来压力二.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和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消耗量增加,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资源限制性的主要表现:自然资源重要性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2.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矿产资源是人类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资源1.需求越来越大2.不合理利用3.水体污染森林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三、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仅考虑基本生存)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三者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小于人口容量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补充: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第三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第3页共13页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增长。3.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迁移科技移民(大批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劳动力输出(不发达国家向经济较发达国家输出劳工)国际难民迁移(由于战乱、种族冲突和政治迫害等造成的大批流亡其他国家的人口)国内迁移:农村→城市(历史上发达国家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②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例如: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1)20世纪50~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政策因素)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经济因素)补充: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不利:造成人才流失。2)、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第4页共13页婚姻的稳定程度:西方国家离婚率高,会降低出生率宗教:拉丁美洲,天主教使出生率提高二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人口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1、(婚姻观)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降低人口出生率2、(生育观)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3、(择业观)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增加职业选择4、(迁移观)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人口素质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区位地形: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气候: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河流: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河口入海位置。经济地理区位:不是一成不变交通:铁路、公路、水运矿产:工农业基地:政治文化区位:政策二、城市土地利用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未利用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城市各功能分区的特点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占用城市土地面积比区位特点功能区内分异或特点住宅区一般在40%~60%最基本的功能区位于商业区外围,与工业区相邻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工业区分布于城市边缘。集聚性强(尤其是重工业),不断向第5页共13页城外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原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2、经济原因(最主要):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4、行政原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等。四、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服务范围等级数目距离大大高少大小小低多小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一、城市化1.含义与标志含义标志人口在空间上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产业活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利用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差距。(2)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4)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由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三、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起步早工业化早第6页共13页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人口高度集中,大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十分发达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观念改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才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城市发展不合理存在“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破坏生态环境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市中心的衰落。(城市化进程较高的产物)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地形改变原有地表形态,总体比原来更平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河流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土壤被硬化地面代替,地表径流下渗减少生态环境干扰和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第7页共13页人文环境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变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分布分散密集经济开放程度较低较高信息与交通欠发达发达教育与文化受教育程度低受教育程度高二.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第8页共13页产业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位条件农业最为密切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市场等矿业较为密切矿藏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工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少原料、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市场等商业、服务业不大消费人群(市场)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光照;植物有喜光与喜阴之分;降水: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地形不同地形区农业类型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农作物随海拔不同而不同土壤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包括土壤酸碱度、肥力、土层的厚度等)。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有河湖水或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3.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③农产品消费状况④政策;。第9页共13页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内容举例市场类型和规模农产品价格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影响面积扩大或缩小需求品种变化影响类型和产量农产品消费状况产品的社会需求国家政策提价或压价,使面积扩大或缩小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益,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交通便利、鲜活农产品不易变质,效益好例: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⑤杂交水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8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