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1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重点内容:差异性、城市化、农业、工业)仅供参考,无论选文选理,祝大家期末考出好成绩、两年后考上理想大学!加油!!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2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3.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表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生产主导因素海南岛三季稻、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青稞热量甘肃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水源横断山脉、山西五台山的立体农业地形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市场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土壤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3农业类型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地价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花卉业、乳牛业等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判断依据判断结论1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2水稻自给小农经营水稻种植业3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大牧场放牧业4小麦、玉米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水平较高商品谷物农业5谷物、牲畜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水平较高混合农业4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项目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5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食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4.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生产特点专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区域化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6.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6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7.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分布亚洲季风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区位条件①水特条件优越②地形以平原为主③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④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⑤种植历史悠久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要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①家庭农场经营②生产规模大③商品率高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发展措施: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土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7二、乳畜业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委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区位因素区位优势饲料因素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地域类型气候草场分布对象产品机械化程度市场乳畜业温和湿润人工为主人口密集地区奶牛牛奶及奶制品高本地为主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天然为主地广人稀地区牛、羊肉、皮、毛较高外地为主章末总结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气候光热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合谷、湖畔、山麓地带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土壤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2.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西亚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商品谷物农业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商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8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