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关咏秋诗回顾1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4刘禹锡《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可见?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郁达夫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郁达夫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9郁达夫言语▲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自题)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1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再加上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全文写作内容,题目明确而深沉。第二课时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第一部分:总起(1-2自然段)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1段)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2段)思考: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思考讨论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愿付出生命不远千里眷恋、热爱、痴迷情感解读秋景1.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又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第二部分:分写(3-12自然段)记叙:①清晨静观(3段)②落蕊轻扫(4段)③秋蝉残鸣(5段)④秋雨话凉(6~10段)⑤秋果奇景(11段)议论:清静悲凉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12段)第三部分:总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13段)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14段)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总写记叙议论总括分写思路与结构清静悲凉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探讨: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二、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二)文章有那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1·秋晨院落图25意象组合,显示环境清幽、萧瑟,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清、静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日光、秋草……“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2、秋槐落蕊图27“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落蕊,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形象;描写细腻传神,暗合落寞心境,这里寂静无人,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清”“静”。3、秋蝉残鸣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秋味——悲凉一层秋雨一层凉啦!4、秋雨话凉图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雨落、云逝,一句一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写出北国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清、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小椭圆形的细叶•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淡绿微黄的颜色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5、佳日秋果图(二)情与景的融合1、观秋色以上段落有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青天(碧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枣树(淡绿微黄)主要是冷色调,营造清凉的氛围,于清静闲暇中透出落寞,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34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2)听秋声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鸽飞声、钟鸣声、扫地声、蝉鸣声、虫鸣声、风雨声、问答声。(3)主观感受(悲凉)“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三)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正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的对照。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三、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并点明喻体所体现的两地秋的区别。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对比的手法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甘甜可口回味不永稀饭馍馍食之有味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逗玩邀宠味美细腻剔刺而食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全文总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四、对比与衬托的概念及区别并各举两例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例2:卖盐的,喝淡汤。衬托(映衬)•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例3: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例3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1、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思考讨论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名胜古迹普遍性: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典型性: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名胜古迹?作者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本文的基调:清静悲凉普遍性: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1)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哪里?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在,在,在,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练习:语言运用(仿写划横线的句子)(2)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仿照上句,在写三个句子)(1)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哪里?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在,在,在,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练习:语言运用(仿写划横线的句子)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3)过把诗人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天净沙·故都皇城古树浓茶,月夜柳影芦花,落蕊丝纹残尘。秋蝉衰鸣,槐叶萧索万家。天净沙·故都落蕊秋蝉芦花,霜枣冷雨明虾,破璧屋角浓茶,故都秋发,他乡人怎忘家。天净沙·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北平。北平风光欣赏2019/12/1654岳阳中学·陈益夫香山红叶552019/12/16562019/12/1657潭柘寺玉泉公园陶然亭钓鱼台2019/12/162019/12/1664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一)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二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9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