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近五十年来语言学的发展*【原文出处】外语教学与研究【作者简介】周流溪北京师范大学【内容提要】本文对20世纪下半叶语言学的发展略作综览,着重观察了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进展及一些学派的观点和方法。作者对材料有自己的取舍和排比。【关键词】语言学/流派【正文】自从索绪尔倡导普通语言学并强调将语言作为符号系统进行研究以来,现代语言学形成了以研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任务的传统。这种语言学称为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linguistics)。哥本哈根学派的语符学和美国学派的描写语言学都是典型的结构语言学。由于特殊的客观条件,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得以持续发展,它的几个流派在20世纪下半叶对国际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国语言学家都作出了不少贡献,语言学的新旧各部门也都有很大的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本文回顾近五十年语言学研究的进展,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述,至于正规的述史评史,则有待于方家。一、结构语言学的后期发展及其流变1.全盛时期的美国结构主义布龙菲尔德及其后学把结构语言学发展到极致,形成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Americanstructuralistlinguistic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10年间,这一派语言学达到了成熟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哈里斯和霍凯特。布氏后学和布氏的观点并非处处一致;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将至此为止的美国结构主义看成典型的美国结构主义。后期美国结构主义是精密化了的结构主义,但仍然是描写结构主义。哈里斯(ZelligS.Harris)的代表作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年出版,1960年第四版改题《结构语言学》,被认为是布氏之后对结构主义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划时代之作,在美国和欧洲语言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是找出话段(utterance)里的从小到大的单位并说明其间的关系;其基本的手段是切分和归类,而在这样做的时候不是依靠意义而是观察各个成分的分布。哈里斯认为在分析中必须强调形式特征;他把分析程序像数学演算那样逐步作了规定,并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公理化形式系统的完美要求。哈里斯该书表明美国结构主义方法达到了精密程度。在这之后,他又提出了一系列句法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即序列分析(stringanalysis)和转换分析。哈里斯的著作《话语分析》(1952,1963)也启发了语言学家们对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深入研究。霍凯特(CharlesF.Hockett)是人类学博士出身,他培养了美国整整一代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对结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有贡献,如把语法分析方法归纳为IP(项目和加工)和IA(项目和配列)两大系统,对哈里斯的形位(语素)归类条件也有修正。他对形位和音位的关系表述也很得法,如图1(Hockett,1961)。图1形位和音位霍凯特的基本著作《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已经译成多种语言。该书是美国结构主义的殿后之作,集该派观点之大成;其中论述人类语言的设计特征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学基本问题之一的创见。2这一时期还有威尔斯(R.S.Wells)的论文《直接成分》、奈达(E.A.Nida)的《形态学》和格里森(H.A.GleasonJr.)的《描写语言学导论》及《描写语言学练习册》等,都是指导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和训练的重要著作。美籍中国学者赵元任对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发展也有贡献,并且在把结构主义传到中国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美国描写结构主义的基础是哲学上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这是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科学思潮相适应的。当时的语言学家们只注重口问手记的实地调查材料和录音材料,他们尊重语言事实,力图设计出合适的程度去发现语言事实。但是他们走到了极端,不重视在总体上更新语言理论,不采用归纳法以外的方法。由于老把目光盯在芜杂的语言表面事实上,而且始终恪守固定不变的操作程序,他们的工作缺乏创造性,有时甚至连一些常见的现象也解释不了,因此,这种语言学迟早要走向衰落。当转换生成语法兴起的时候,它就要退居次要地位了。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说描写结构主义一无是处,可以抛弃了,那可不对。结构主义盛行了半个世纪,而用结构主义观点系统描写过的语言仍然是有限的,所编成的语法书更少。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算是写得好的,但也不是一切方面都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英语语法有弗里斯的《英语结构》,但和传统语法中寇姆的《句法》相比仍然逊色,更不用说同克鲁辛加、朴茨玛和叶斯泊森的皇皇巨著相比了。在这个领域直到夸克等的《英语语法大全》(1985)出版,才基本上结束了外国人包办大部头英语语法著作的局面(许国璋,1991),而这部书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语法的路子。结构主义批判传统语法不遗余力,自己却拿不出可以压倒传统语法的作品。它必须更新观念和方法,才能做出新的成绩。2.解释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描写结构语言学走到了极端,就产生了解释(interpretive)结构语言学。这就是以乔姆斯基的理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说(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略称TG)。可以说乔姆斯基革了美国结构主义的命,但他们从事的还是语言结构的形式研究,在这点上,他们和描写结构主义者是一样的。在语言学界以外的科学各界看来,情况就更明显(他们并不很关心语言学界内部的具体问题之争);难怪他们把乔姆斯基称为结构主义者。但我们也不是人云亦云。本文的“结构主义”特指结构语言学的一个极端派别——美国结构主义。〔1〕乔姆斯基虽然搞结构语言学,但是他并不走美国结构主义的老路。他有新的路子,因为他有新的目标、观点和方法。乔姆斯基大学时代学过数学、哲学,后来主攻语言学,师从结构主义大师哈里斯和逻辑学家古德曼。逻辑学家奎因和语音学家哈勒(MorrisHalle)对他也有很深的影响,促使他脱离描写结构主义轨道。1957年他出版《句法结构》,通过数学模拟论证结构主义不适于解释自然语言,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但也招致旧派人物的攻击。乔姆斯基不予置辩,一方面继续著述阐发自己的主张,一方面注意培养研究生以形成一个学派的基本队伍。到60年代中期,这个学派便已确立,阵容相当可观。乔姆斯基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也很有激励青年学者在新领域勇于建树的精神力量。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时代,青年学人可以随意在非正式刊物散发自己的文章,这更方便了新观点的传播。语言学成了热门学问。1965年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书中提出的模式被称为TG的标准理论(ST)。但是就在它出版的那一年,杰肯道夫就著文提出批评,指出表层结构在语义解释方面的作用比人们曾设想的大得多,因此标准理论认为深层结构完全决定语义的看法是错误的。于是,大家便着手修改标准理论。到1967年标准理论就实际上被放弃了(叶蜚声,1982)。然而在这个时候学派内部出现了重大分歧。乔姆斯基和一些人主张调整表层结构的作用,使它也具有解释语义的功能。另一些人则主张取消深层结构,代之以逻辑形式的语义表现;他们调整语法的各层次,并把它们用一些可以跨越非相邻层次的规则即全应规则(globalrules)联系起来。乔姆斯基一派认为句法有生成性,语义只有解释性;另一派人则认为语义是生成性的,句法才是解释性的——他们因此被称为生成语义学者。其实两派主要都不是研究语义,而是研究语法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徐烈炯,1988)。生成语义学者找出了TG标准理论的许多问题进行批判,曾经在数年内压倒了正统派;但是后来失败了。圈外人士会觉得他们离经叛道最终不成气候;乔姆斯基则认为他们是自己把自己打败的,因为他们的理论漏洞百出。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准确,还是生成语义学者雷柯夫(GeorgeLakoff)的自述提供的解释能说明真相(叶1982)。雷柯夫等人关心的是把语义和句法3联系起来,而乔姆斯基则强调句法自主性。在大论战中,生成语义学者还顺着乔姆斯基的基本套路,只对它作些修补,这当然无法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他们在失败之后干脆抛弃了乔姆斯基的框架。60—70年代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提出的新理论还没有都得到广泛承认;到了80—90年代,他们提出的认知语法已经具有较严整的体系,语言学界已经对之刮目相看了。经过论战,乔姆斯基一派也不得不接受了生成语义学者的一些观点,对TG的理论作了很大修改。乔曾不止一次修改TG理论。实际上,他虽然是该理论的创始者,但是他的同事、学生们也参与了这个理论的创造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这在一个学派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古今概莫能外。总的说来他是讲学术民主的,也的确汲取了不少好意见。他直接间接培养了大量的学生,这些人尽管也有另立旗号的,但总是扩大了语言学的队伍,推动这个学科不断前进。从这一点上说,乔姆斯基有很大的功劳。由于TG的发展变化很快,我们有必要大致了解其中的脉络。《句法结构》(略称SS)的体系代表TG的第一阶段,称为经典理论。它站在理性主义立场上批判美国结构主义,提出了一套新形式的语法(即普通语言学理论)。这套语法应该具有生成能力,能按规则生成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不会生成不合语法的句子。它的规则有三套:(1)短语结构规则(又叫重写规则,与结构主义的成分分析差不多);(2)转换规则(包括移位、删略、添加);(3)形态音位规则(据此得出实际说的句子)。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是“核心语符列”,不必经过转换就构成“核心句”(基本句型,即直陈式、主动态的简单句)。转换原是哈里斯首先提出,但乔姆斯基有新的发展,通过转换规则可以得到更多更复杂的句型,因而语法便具有更大的生成能力和解释力。TG的第二阶段是ST,其理论模式如图2。整部语法分为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虚线框内为句法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它经过转换便变为表层结构。然后分别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通过规则再成为语义的和语音的体现(注意:单线方框表示规则,双线方框表示语言形式)。在TG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转换都不影响语义。图2标准理论模式(ST)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的重大革新之一是将研究的重点从音系学和形态学转到句法学。他强调句法的自主性。还在第一阶段,他就提出有可能存在语义不通而语法正确的句子。有了深层结构就便于解释结构相同(同在表层而已,深层则异)而意义有别的句子,也能解决不少歧义问题。鉴于表层结构也会影响语义,于是有了第三阶段的理论,即扩展标准理论(ExtendedStandardTheory,EST)和修正扩展标准理论(RevisedExtendedStandardTheory,REST);其模型有如图3所示(把深层结构和语义规则之间4的箭头去掉,EST就变成REST)。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他的《形式与解释论文集》(1977)。图3(修正)扩展标准理论模式[(R)EST]但是到1979年,乔姆斯基在意大利讲学的时候,他的理论又大变了,这集中体现在比萨演讲《支配和约束论集》(1981)中。其模式(称为支约论GB)如图4所示。因为他在1985年又发表《语障》(Barriers)一书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人们差不多还没有适应GB的基本框架,就又面临新的术语和新的修改。在这里,D结构实际上就是深层结构;但是因为在术语问题上有争议和不一致的用法,乔姆斯基将它改称为D结构。S结构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从表层结构改称的。ST的表层结构在REST里已改称浅层结构,它包含虚范畴,比表层结构抽象些(真正的表层结构在GB里要放在语音形式表现了)。GB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语法的模块性;语法分为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它们各有相对独立的部分而又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规则系统(主要是语法规则,但也包括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的转换被简化为只有移位α(α可以是任何成分)一条。原则系统共有6个:(1)界限(bounding)理论,(2)支配(government)理论,(3)题元(θ)理论,(4)格(case)理论,(5)约束(binding)理论,(6)控制(control)理论。这些理论都既复杂又抽象。(《语障》中统一了界限理论和支配理论。)┌────┐基础──→│D结构│└─┬──┘原则│移位a┌──────┐语障││逻辑形式表现││└─────
本文标题:近代语言学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0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