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资源工厂群访谈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资源工厂对话节目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邀请嘉宾:天涯知名博主,走近一点点访谈时间:2013年1月29日周二晚20点-21点30分主题内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访谈主持:阿木访谈地点:官方QT-2942820正文访谈:【对话主持-阿木】: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对话节目。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策风向标意义。那么,什么是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如何,城镇化进程有何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又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欢迎关注本期话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有请本期嘉宾-走近一点点。走近一点点,姓胡,男,从业经历丰富,天涯知名博主,在经观和国观发表了诸多有深度的思考文字,各位可以多多关注和交流。【嘉宾-走近一点点】:很高兴有机会和各位网友交流,感谢资源工厂提供的机会,感谢主持。我的本科是化学,硕士是民商法,职称是经济师。我先后在国营制造企业的生产岗位、外商独资的生产岗位、工程建设岗位、外贸企业、销售岗位、政府招商岗位就业,目前从事商业地产策划和招商、资本市场研究工作。因为长期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有兴趣,特别是宏观的问题比较关注,所以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这次讨论的城镇化问题,是我之前写的帖子里和即将要出版的书籍里的一个重要的章节。许多观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思考,希望大家多提问和讨论,对于任何问题和观点,我持开放态度。【对话主持-阿木】:欢迎胡兄来到资源工厂跟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有个疑问,十八大报告内容很多,为什么大家如此重视城镇化这个话题?【嘉宾-走近一点点】:中国在外贸出口增量和投资驱动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什么才是未来20年的发展方式,这是当今中国经济学家等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城镇化是一个载体。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最重要的问题,但是其实它是一个结果,真正的问题是其内容,不是房地产、基建这么简单,关乎消费、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产阶层壮大、保障房建设、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城市规划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个其实是有一个逻辑和线索的,我的关注点是理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寻找一些证据。今天,我将就这个问题,跟大家进行一个分享和探讨。资源工厂对话节目【对话主持-阿木】:好的。关于城镇化,大家听到的很多了,你理解的城镇化是指什么呢?【嘉宾-走近一点点】: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除了城镇化,我们还听到城市化这个说法,其实学界来说,基本是城市化这个说法,后来因为政府强调发展县域和小城镇经济,也在于城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开口混合管理的需要,目前政府文件统一用城镇化的概念。以下大多用到城市化的说法。现代文明发展,从地理空间、人口流动、居住布局来看,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传统的村庄被大小不同的城市取代,传统的农民成为城市的市民。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居住于城市,并完全依赖城市和现代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谋生的市民,大多占据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0%以上,而纯农业人口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市民化,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定居。中国现有的城市化率统计口径既包括了1.45亿左右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社保等福利待遇的农民工,也包括约1.4亿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些没有转变身份的人口根本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对话主持-阿木】: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那么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怎么样呢?【嘉宾-走近一点点】: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工业化的进程为划分依据的,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四个阶段。可以说,城市是文明产生的一个标志,也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在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城市化是文明发达的标志,文明的进步导致更多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特大城市不断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特别是欧洲致力于推动造福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社会建设,战后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进入稳定成熟时期,其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进入成熟时期,标志是城市化率普遍由战前的不足50%到超过70%。那么中国呢,发展情况如何?中国于1949年后结束了内战,并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模式。至今让中国人深受影响的农村和城市分立的户籍制度,城市和农村的分别管理制度,受到严格管理的人们的迁徙权,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政府控制的人口制度,不公平的公共福利制度(包括城乡二元体制),行政化的教育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建立。这些制度,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垄断经营、普通经济领域全盘放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方面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富人和穷人的分化和对立,正不断瓦解社会的凝聚力,并形成社会内部的鸿沟;另一方面,已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发明和创业热情,导致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远落后于其应有的经济规模和潜力。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这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蕴含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2010年,中国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总量已达3071万人。这些农民工大多是跨区域落户,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总之,中国的城市化是房地产和基建等硬件的城市化,而差别化的城市福利制度导致大多数新增城市人群并未真正转变为城市人。换句话说,一线城市的蜗居打工者和各城市的农民工,都是没有根的人群。所以,目资源工厂对话节目前舆论已有许多文章呼吁要实现“人的城市化”的共识。【对话主持-阿木】:对于城镇化的提法,是十八大报告里面的重要内容,那么官方的这个提法,包含什么内容呢?未来城镇化路径有什么新观点?【嘉宾-走近一点点】:2012年年底,李克强同志特别强调了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从结果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的实现,结果必然是真正的城市化的发展,就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从城市化率低于50%到高于70%。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从更有前瞻性的观点思考,是基于功能性定位的城市化和市民化。对于城镇化路径,政府文件的基调是“基于县域和乡镇的城镇化”,但这样的定位最大的坏处是容易划地为牢、各自为战,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最大弊病和障碍。事实上,城市的发展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行政区划和规划而成的。行政区划是适应各种功能性城市的产生而进行,城市规划则充分考虑和尊重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功能因素。实际上,每个城市的功能、特色和定位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以旅游度假为功能的城市,以制造业集聚为基础的城市,以地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为特点的城市,以港口贸易为主导的城市,政治中心城市,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不同的功能,决定了城市不同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辐射半径,决定了城市不同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功能性城市可大可小,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当前的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直辖市这样的死板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取决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特色。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城市的发展在人口、经济、财力、资源等方面实现自然平衡。这意味着中国的许多城市的区划需要变化,以解决各个城市不同的经济、财力、资源等的不平衡。简单地说,一些城市的规模可以压缩,而一些城市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其推动力来自于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潜力和功能特色。【对话主持-阿木】:城镇化是系统性工程,涉及户籍制度改革、公共福利制度改革、行政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户籍制度改革。【嘉宾-走近一点点】:对,前面已经提到,中国的城镇化率是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也就是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超过半年的都算常住人口,但实际上有近16%的常住人口是没有或者享有很少城市居民福利的常住人口,他们大多只是所在城市的临时居民,不能与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真正融合,这导致中国这部分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农民定期回乡,导致农村人口难以减少和经济结构难以重构,也不利于管理。我们知道,定居是文明的开始,如果因为人为的制度障碍,导致大批的人口常年流动,无异于置这部分人的权利和生活质量于不顾,让这些人生活得不文明。可以说,今天社会治安之所以治理成本偏高,和中国现今制度性的拒绝常住人口定居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学学古代的汉武帝,汉武帝为彻底融合匈奴,采取的就是让流动的牧民定居的办法。【对话主持-阿木】:实际上,对于新一代务工者来说,要融入城市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嘉宾-走近一点点】:农民工的市民化,其核心动力来自于制造业和城市服务业工作的吸引,还有就是城市是更加适于居住生活的地方。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农民市民化的资源工厂对话节目内在原因。换句话说,一些农民是否想长期定居在城市,主要的原因也在于工作机会的多寡和稳定与否,生活环境包括硬环境(房屋舒适度、社区配套和居住成本等)、软环境(社会服务、人际关系、社会融合度等等)时候良好。政府通过社保福利等鼓励年老的农民放弃土地使用权;通过功能性城市制造业集中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人口集聚而带来的城市消费能力的不断成长,吸引并鼓励农村里的年轻人在各种功能性城市里就业定居并永久性放弃农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建设保障房,保障低收入人群定居在城市里,享受基本的生活和福利保障水平。政府也应规划和建设足够多的医疗服务、学校、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具体的建设上,应当实行政府补贴和市场化的建设和管理相结合,既保证效率也保证公平。【对话主持-阿木】:这种身份的认可和待遇的公平,是必须要解决的事情。【嘉宾-走近一点点】:城市化,不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一套管理和思想可以实现的,不是政府主导、控制市场经济的一套做法可以实现的,更不是忽视人的基本权利、缺乏人文思想的一套做法可以实现的。当哈尔滨3千大学生争当清洁工,为编制宁扫大街的时候,“编制”这一计划经济的典型词汇变成现在的热门词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怀疑中国的改革是不是在倒退。身份制必须废除,基本待遇必须均等化和公共化。【对话主持-阿木】:说完户籍制度,关于城镇化绕不开的最重要一个话题,就是对土地和房地产的影响。咱们先说说对土地的影响。【嘉宾-走近一点点】:由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原来优质的耕地,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用地占用,但同时,农村的集体用地和宅基地等潜在的耕地却没有得到退出整理,这样导致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这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是很致命的,因为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是要有安全的耕地面积。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中国1997年的耕地面积为12978万公顷,2007年的耕地是12173公顷,减少了6.2%。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加速不可阻挡,也不能阻挡,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引导和规划,把农村居民就近在较大的城市里市民化,同时通过长期收购或者置换等方式获得农民的集体用地和宅基地,适时拆除一些村庄,以弥补城市化过程中占用的耕地面积。这项工作必须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能等待需要做的时候才做,那样可肯定就演变成了“强拆”一类的难题。(建议先上图和表)表1、图2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新增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只有2010年略有增加,其余几年都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的下降趋势尤其明显,而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从2006年开始,虽然不是逐年增加,但到2011年累计增加超过1倍。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以投资推动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土地转用面积突然大幅上升,显示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是以土地供给推动的。表1、图2表明,尤其是2011年,新增的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仅47.3万公顷,远不及转为建设用地的66.35万公顷,说明土地占补平衡制度实际上已经难以有效,中国
本文标题:资源工厂群访谈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6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