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授课日期:12.21备课教师:张文龙备课组长: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提高对赋的美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知识链接:1、作者背景及解题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2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2、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学法指导:1.学习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字注音。(A)壬()戌()属()客窈窕()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二、翻译第一段(B):1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34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5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6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三1翻译,并指出活用类型(B)歌:歌窈窕之章羽:羽化而登仙42翻译并指出句式类型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四学习第一段:(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B)(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②第二、三句:③第四、五、六、七句:(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B)五背读第一段(A)学习反思5《赤壁赋》学案第二课时授课日期:12.23备课教师:张文龙备课组长: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提高对赋的美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知识链接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1]。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解读文章第二段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6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学习过程一翻译文章第二段(B):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2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3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76舞幽壑(hè)之潜(qián)蛟,泣孤舟之嫠(lí)妇。二1翻译并指出活用类型(B)歌:扣舷而歌之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舞:舞幽壑之潜蛟泣:泣孤舟之嫠(lí)妇2翻译并指出句式类型渺渺兮予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三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B)可分两层:①写②写8营造(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B)(3)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C)(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A)四背读第二段(A)学习反思9《赤壁赋》学案第三课时授课日期:12.24备课教师:张文龙备课组长: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提高对赋的美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知识链接水与月——松弛自由的精神象喻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水若无际,月若无际。不辨何处是水,何处是月,只觉得置身于一片无挂无碍的“空明”之中。万千毛孔,俱为舒展;百端俗虑,一齐抛撇。于是才引发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这是散文自《庄子》以后久违了的精神逍遥游的再现。冯“虚”即游于“空明”也,它将水月的色性融为一体,比谢庄的《月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得水月相交之神髓。因为谢庄借月写相思之情,月在天外;张若虚见水月兴人生之感,月在心外。而苏轼则将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觉去揉合了——这才能找到“空明”一词来形容水月相融之境,和它给予人心的无比熨贴和自由感。而“浩浩乎”、“飘飘乎”直陈襟怀恣畅之感,已是顺乎水月之美的导引,自然产生的了。“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记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内心极度自由、不虑世情之境。它们意味着,如此不见水月、只觉空明之境不仅是作者摆脱俗情的诱因,也是其精神臻于空明后外在的象喻。由此空明见彼空明。空明的境界是一种万虑都歇的无欲无机之境,而水月则是一种能滤洗人的烦忧、使人进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平日兴趣落于人伦的孔子之见流水而感慨时间与存在,性格潇洒无羁的李白之因明月而人静起乡情,最能表明水月的这种精神导向性。佛教禅宗认为它是一种思想的象喻。“一月能映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10摄。”释子借一月与千江之月的关系喻言自性(佛性)与他性(一切性)、有和无、变和常的辨证关系,在世界的差别之中更注重无差别的觉悟。因此,水月之象也是佛徒参禅证道的入门处。宋代禅思想深入人心,理学济以禅思,诗学济以禅喻,士大夫们大都将禅思作为思想的增容剂,苏轼也不例外。在此空明静观之夜,苏子见水月而起幽情,在静观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由道入禅,合道与禅,仰观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与宇宙的本性,进入哲学本体思考之境。他和释子一样,也借水月为喻,在仿佛永不消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水月中,感觉到永恒同样潜伏在自己的体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即使明知一切都在微小的时段中发生变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为自己具有与天地宇宙一致的“变中寓有不变”的本性而欣喜,为自身融入自然、获得自然性而满足。思想在自由之境穿行而获得的这种禅思如佛光自照,令他在一瞬间释滤了长期以来囤积的压抑和苦闷,精神与肉体一起放松在这空明的禅境中。沐浴着无尽的清风明月,主与客一起摆脱了,自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仿佛连梦也不来骚扰一下。学习过程一翻译第三段1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5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116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7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9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10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11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二1翻译并指出活用类型正:正襟危坐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下:下江陵东:顺流而东也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2翻译并指出句式类型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舳舻()千里三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B)四背诵第三段学习反思13《赤壁赋》学案第四课时授课日期:12.25备课教师:张文龙备课组长: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提高对赋的美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知识链接:难句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无尽”好理解,“我无尽”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看到的最权威的解释文章就是吴小如的《读苏轼》(该文出自《古文精读举隅》一书)。文章认为,“无尽”就是不朽的意思。
本文标题:赤壁赋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7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