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遵义医学院-外科学复习资料
1外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1.休克(shock):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2.有效循环血量: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3.心排出量(CD):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成人正常值为4—6L/min。4.心脏指数(CI):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min。5.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体液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分为失血性和创伤性。6.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症的感染。7.条件性机会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8.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之为二重感染。9.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感染好发于颈部、头面、背部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10.痈(carbuncle):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1.急性蜂窝织炎(cautecellulitis):是指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细菌性非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等病变扩散较快,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明显。12.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好发部位是下肢与面部。13.甲沟炎(paronychia):是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常因微小创伤引起细菌的入侵。14.脓性指头炎: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多由创伤引起。15.化脓性腱鞘炎:手指内的屈指肌腱由于致病的侵入而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16.化脓性滑囊炎:尺侧滑液囊和桡侧滑液囊受致病菌侵入发生化脓性感染,分别由小指和拇指腱鞘炎引起。17.脓毒症:是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的改变者,用以区别一般非侵入性的局部感染。18.菌血症:是脓毒症中的一种,即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目前多指临床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1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20.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20.MODS速发型:是指原发急症在发病24小时后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21.MODS迟发型:是先发生一个重要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经过一段较稳定的维持时间,继而发生更多系统功能障碍。22.急性肾衰竭(ARF):是指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23.胆脂血症: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不能经肾脏排出,含氮物质聚积于血中。24.全身并发症:由于ARF所致的一系列病变以及尿毒症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可以引起全身各器官的中毒症状。25.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指24小时尿量为800mL以上,甚至可达1000-2000mL,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比较,其升高幅度较低。26.创伤:指各种制致病因子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27.完全性修复:指组织缺损完全由原来性质的细胞来修复,恢复原有的结构。28.不完全性修复:常是成纤维细胞增生代替来完成。29.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30.交界性肿瘤:又称临床性肿瘤,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在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31.癌前病变:指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疾病及病变。32.原位癌(Tis):指癌细胞生长局限于上皮内,尚未破坏基底膜。33.体表肿瘤:指来源于皮肤、皮肤附属器、皮下组织等浅表软组织的肿瘤。34.烧伤(turn):泛指由热力、电、放射线及化学物质等各种致伤因子造成的损伤。35.单纯性甲状腺肿:是指甲状腺呈弥漫性或结节性体积增大,但不伴有功能亢进或减退的症状,在甲状腺疾病中最为常见。36.甲亢(hyperthyroidism):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正常甲状腺素分泌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37.疝(hernia):体内某个脏器和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38.股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多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39.肛瘘(analfistula):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40.肛裂(analfisssure):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41.痔:是直肠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屈曲成团,并因此引起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41.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41.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42.混合痔: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称为混合痔。4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称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43.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线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44.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45.肝蒂:肝十二指肠韧带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称为肝蒂。46.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也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47.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上行感染多见,可继发于上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尿潴留。48.肾积脓:亦称脓肾,肾实质感染所致广泛的化脓性病变,肾实质全部破坏形成一个积聚脓液的脓腔。49.尿道炎:指通过性接触传播途径,由淋球菌或非淋球菌的病原体所致的急性、慢性尿道炎,属传染性疾病。50.病理肾结核:80%累及双肾,尿呈酸性,镜下血尿,尿中偶能找到结核菌,无临床症状,尿路造影检查正常,大多数能自行愈合。51.临床肾结核:在病理性肾结核基础上,因细菌数量大,毒性高,机体抵抗力减弱,结核结节融合扩大并向髓质发展,在肾乳头破溃,出现临床症状。52.肾自截(autonephrectomy):输尿管结核时,如输尿管完全闭塞,尿液不能排入膀胱,结核性膀胱炎将逐渐好转,尿路刺激征可缓解甚至消失,但肾却因坏死物积聚而被广泛破坏、功能损害至全部丧失,这种情况称之为肾自截。53.无菌性脓尿:肾结核患者出现脓尿时,尿中虽有脓细胞或含有结核菌,但普通细菌培养结果一般为阴性,即所谓“无菌性脓尿”。二、填空1.休克的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2.休克导致微循环变化分为: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衰竭期。3.休克的一般监测:精神状况;皮肤、温度、色泽;血压;脉率;尿量。4.中心静脉压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常值:0.49-0.98KPa(5-10cmH2O);血容量不足时为0.49KPa;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时为1.47KPa(15cmH2O);存在充血性心衰时为1.96KPa(20cmH2O)。5.血管收缩剂有:多巴胺、NE、间羟胺和多巴酚丁胺。6.血管扩张剂:a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7.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1充足的血容量、○2有效的心搏出量、○3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8.休克的本质: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9.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mol/L。10.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为:HCO3-/H2CO3,其比值为20:1。11.体液平衡失调可以有三种表现: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成分失调。12.体液正常渗透压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则是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13.正常血钾浓度为:3.5-5.5mmol/L。14.代谢性酸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呼吸变得又深又快。15.外科感染按病程分为:急性、慢性、亚急性感染。16.疖的治疗有哪些:早期促进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抗菌治疗。17.口底和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应及早切开减压。18.手部急性化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9.指头炎的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初期热盐水侵泡,敷药;跳痛,即应切开减压引流。20.脓毒症引起的病因:病原菌本身、细菌繁殖和释放内外毒素、产生多种炎症介质。21.破伤风的病毒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尤以土壤中常见,创伤伤口的感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可达75%-80%,但其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22.常用的血液净化分为三种:血液透析(HD)、连续性肾代替治疗(CRRT)和腹膜透析(PD)。23.损伤的致伤因子分为:机器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24.闭合性创伤多见于浅部软组织挫伤、扭伤等。初期局部可以冷敷,12小时改用热敷或红外线治疗。25.开放性伤口分三类:清洁伤口、污染伤口和感染伤口。26.恶性肿瘤转移的方式: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血行转移。27.肿瘤按形态学和生物学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为癌;来自间叶组织者为肉瘤;胚胎性肿瘤称母细胞瘤。28.癌症的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康复治疗)。29.血管瘤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30.烧伤的临床分期:休克期、感染期、修复期。31.单纯性甲状腺肿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甲状腺不同程度的肿大和肿大结节对周围器官起压迫症状。32.甲状危象与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33.乳腺癌的X线表现:密度增高的肿块影、呈毛刺征、有钙化。34.急性乳腺炎发生往往在产后的3-4周,病变:乳汁淤积、细菌入侵;治疗原则是清除感染、排空乳汁;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35.乳房肿瘤以纤维腺瘤为最多,雌激素是本病的刺激因子,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36.乳房肉瘤良性者称分叶状纤维腺瘤,恶性者称叶状囊肉瘤。37.疝的病因: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增高。38.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39.乳腺瘤的发病与雌酮及雌二醇有直接关系,转移途径为局部扩散、淋巴转移、血道转移。临床表现:若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酒窝征”,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手术治疗为主,化疗、内分泌放疗以及生物治疗为辅。40.腹外疝的临床类型有:易复型、难复型、嵌顿型、绞窄型、滑疝。41.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42.腹股沟的解剖结构有九层: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43.腹股沟疝的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及伴随症状。44.斜疝的疝囊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则在其内侧。45.腹部实质性器官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腔内出血,空腔脏器损伤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腹膜刺激征。46.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75—100mL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47.腹膜面积几乎与全身的皮肤面积相似,约为1.7-2.
本文标题:遵义医学院-外科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0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