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第1页共6页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在此用楷体四号写上作者的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邓小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键字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从社会主义本质到和谐社会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提出的论断。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提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理论精髓的反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和适合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首先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提出发展不是盲目地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反映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种新认识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各地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积极探索,都为这种新认识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第2页共6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二、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传递出的一个重要讯息,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改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种政治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路线,而它的政治意涵落实到现实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社会概念、社会理论和社会发展路线。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概念,主要具有两种含义。首先,科学的发展同时强调了社会发展,强调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问题。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以人为本。这种发展观把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核心与本质,把社会与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从而更加突出地显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概念的意义。2.1、发展才是硬道理时代发展的巨轮,飞速前行;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贯穿在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邓小平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最近的科索沃事件表明,国际上自恃实力优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因此,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提到新的高度去认识。不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第3页共6页能因为霸权主义的挑衅而对当今时代主题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干扰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奋发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国内外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一致,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因此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2.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过去我国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另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退化、恶化严重。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转变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第4页共6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要的一步。最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我国正在积极实行资源的“走出去”战略,但是对于重要资源特别是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如果依赖进口。就会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有国家的长足发展。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当前,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强大精神动力。3.1、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定的理念信念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之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革命理想坚贞不渝。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许多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信念矢志不移。实践证明,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眼界就宽,心胸就开阔,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一个民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有效整合社会各方利益诉求。一个国家,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志,实现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3.2、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造活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第5页共6页要源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器。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这一民族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经受的每一次重大考验,取得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民族精神的大展示,都是时代精神的大弘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持久的精神力量,培养不竭的创造活力,使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3.3、文明风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明的社会风尚。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是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思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检验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文明的生活风尚,就是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创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惜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局面。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形成团结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建设安定有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3.4、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越和谐,越能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物质文化财富创造的越多,越能促进社会和谐,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劳动能力、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有力促进依法治国的落实,推行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能够有力促进以德治国的贯彻,实现诚信友爱,做到充满活力;能够有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保持安定有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第6页共6页四、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增长、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五、结语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伟大的时代激扬青春的风采,宏伟的事业成就青年的理想。青年朋友们,我们要
本文标题:邓小平理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0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