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抓住关键词,慧眼识病句
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抓住关键词,慧眼识病句【教学要点】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缺乏语言存储,语感迟钝的特点,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应试技巧:语感审读法、紧缩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教学过程和步骤】一、考点聚焦(一)[考点解说]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一直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之一。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高考在这一考点上,题型一般只是两种:一是辨析语病,二是修改病句。在高考试卷中以两种形式考查,一是单项选择题,放在Ⅰ卷;一是主观性试题,放在Ⅱ卷。辨析病句是对病句识别与能力的考查,修改则以辨析为基础。修改病句,要在判定语病种类的基础上,明确语句的表达目的,抓住关键,不伤原意,尽量“多保留少改动”。修改原则:1、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意,少改多就。2、修改后不能出现新的语病。3、保持句子的简洁。4、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照顾到前后文。修改方法1、删主要用于成分多余、重复罗嗦、自相矛盾2、换主要用于搭配不当3、移主要用于语序不当4、增主要用于成分残缺(二)、[知识点概要]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详细解说和指导如下:一、语序不当多层定语语序;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定语与中心词语序不当;定语、状语位置错乱;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主语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例题1]1、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改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优秀的教授。2、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多项状语语序不当)改为: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3、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分句间次序不当)4、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5、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6、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7、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8、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9、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二、搭配不当的几种类别关联词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词(主宾)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动补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题2]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谓搭配不当)2、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3、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4、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稻”作为主语)5、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绣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6、《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7、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8、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搭配,可予删去)9、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主宾搭配不当)10、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配搞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11、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12、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是因为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的,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13、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14、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15、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16、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17、汽车奔驰在辽阔的公路上。(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18、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19、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20、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三、不合逻辑概念范围不清;自相矛盾;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主客颠倒;关联词语用错[例题3]1、夜晚,远远望去,整个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自相矛盾)2、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关联词语用错)3、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4、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描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5、八百多人,几干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6、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翰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7、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8、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面限定为“有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9、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10、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11、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12、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分类列举不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13、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14、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四、结构混乱两种不同句式杂糅;中途易辙[例题4]1、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杂糅)2、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3、就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言,老师们一年四季埋在作业堆里,太辛苦了。(反客为主。前一句4、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5、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6、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7、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五、表意不明费解;歧义;指代不明[例题5]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94年)2、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91年)3、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96年)4、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2000年春季)5、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6、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理化呢?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7、他在班上的表现到底怎么样,据他的科任老师反映,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六(一)成分多余主语同谓语的一部分相重复;谓语同宾语重复;状语同中心语相重复1、应聘的外国专家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能低于试用期工资。(已有“高于或维持”来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于”的情况,再用“低于试用期工资”,是重复,应删掉)2、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处分,受处分期间每月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第二个句子前面己说明“只发生活费”,己排除了发放奖金,再说“免发奖金”,重复罗嗦,应删掉)3、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罗嗦,应去掉“可以”)4、从他微弱的呼吸着,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前面已说微弱、“没有死”己含有)5、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主语多余“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6、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7、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进行”多余,应去掉)8、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9、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宾语多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10、今天,我来到扬州
本文标题: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抓住关键词,慧眼识病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3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