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和自然观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基本内容: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⑴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2.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主要是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其中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验自然科学除天文学、力学之外,其他门类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从直觉出发,对自然界做整体的考察和说明。古代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形成。达到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与结合,这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大特点。但是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历史局限性。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与局限性特点: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b,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局限性: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和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科学的黑暗时期。3)、近代前期形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15世纪——18世纪: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文艺复兴(主题: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科学重新兴起,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进程。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种自然观是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为特征的,在其本质上是不科学的,用其知道不仅禁锢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常常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机械论自然观特点:孤立的观点——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静止的观点——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形成原因:(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对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评价(1)这种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2)这种自然观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束缚和阻碍的作用。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技术革命,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德国康德、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但没有克服它。黑格尔提出了唯心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有绝对理念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一切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解释,而不应用物质的外在运动解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内容。费尔巴哈会为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却全面否定了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背景: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开始)——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2)提供了新的工具。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相互关系:(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3.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答:(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答: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1)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2)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1)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3)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身要求突破形而上学局限,因而随后产生的带有辨证法思想的德国黑格尔哲学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2)19世纪30-70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新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发现为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3)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纷乱状态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适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5.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答:(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统一;(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6.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含义:(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2)要素: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单元。(3)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综合。(4)系统的功能: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5)系统的环境: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相互关系:(1)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但其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2)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3)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4)单有关于要素、结构、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5)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7.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答:系统层次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间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他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行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物质系统层次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间断性是指各物质系统层次是分立的、不连续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在质量范围和空间尺度范围方面各有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并往往发挥着不同层次的系统功能;各自遵循的运动规律也是不同的。2)连续性是指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分立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并能够相互转化。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每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邻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多个层次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物质系统层次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有限性:对于每一个具体层次的物质系统来说,其在质量范围、空间尺度、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限的;2)无限性: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层次,都只不过是无限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系列上的一个“关节点”。(3)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资和系统的特有规律;2)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8.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答: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
本文标题:辨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3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