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大连24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辽宁大连市二十四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郭沫若认为“初税亩”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两江总督高晋于乾隆四十年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之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松江地区()A.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B.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C.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D.水稻种植严重萎缩,影响到粮食安全3.《梦溪笔谈》记载道:“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4.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5.《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造成这种“奇怪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B.英国的商品种类是中国人不需要的c.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D.中国市场没有开放6.“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革命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7.小李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A.外商企业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洋务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8.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都是政府创办的机械化工厂C.都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9.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10.辽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是因为该省()A.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工厂B.最早将资本主义工商业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c.建成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D.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11.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影响经济曲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12.《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成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主要是指()A.农村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二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4.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这一比例上升为2:3,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B.城市大量吸收外来移民C.“日不落”殖民帝国建立D.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加快15.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应用米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①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6.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火17.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白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这些政策()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深受工业革命影响C.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D.促进了资本输出18.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出现1921年和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①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③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④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9.列宁曾说“要挽救俄国……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20.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重点放在工业上D.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21.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D.经济规律的作用22.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D.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23.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933年美国政府采取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这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消除了阶级矛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的发展D.加强了宏观调控24.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由于美国举债过度,赤字膨胀,甚至开动“印钞机”救市,未来势必出现美元急贬、全球金融动荡的局面……中国、欧盟、俄罗斯等交替发声,建议用一种储备货币来抗衡美元的地位……美元在历史上曾经确立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A.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B.北美自由贸易区中C.世界贸易组织中D.布雷顿森林体系中25.关贸总协定生效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受益匪浅C.关贸总协定减少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D.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26.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如英国扩大了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法国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以上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①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②扩大财政支出,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③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④增加了政府收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7.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二战之前的不同之处是()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悬殊28.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被认为是“自1957年以来最重要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A.实现欧洲单个部门的一体化B.从最初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过渡C.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D.标志着欧元的诞生29.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式被称为“APEC方式”,任何提议只要有一个成员表示反对,就不能获得通过:即使是全体成员都通过了的提议,也不具有强制性。实行这种方式的主要依据是A.团结一致才能应对欧洲的挑战B.成员国数目众多,难以团结C.亚太地区地域广阔,各国差异性强D.强制性措施遭到了发展中国家反对30.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主要是指()A.政治纷争加剧B.军事对抗升级C.文化差异加大D.贫富差距拉大第II卷(主观题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题20分,32题20分。请将答塞写在答题纸上,作在本试卷上无效。)《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中提到:“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并同答31题、32题。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亟需恢复遭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却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因为政府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的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一一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基于以上事实,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一一《苏联兴亡史》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材料三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10分)(2)据材料二
本文标题:辽宁省大连24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3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