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I论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摘要当今中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迁移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人口结构,农村社会老龄化趋向加剧,农村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界定了人口年龄花的概念并且考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现状以及不足,认为尽管观念的变化使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被摒弃,但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当今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独生子女和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格外突出。优化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应当从居民自身、社会组织、政府等各方面进行着力。关键词:农村居民养老模式优化目录摘要..........................................................I引言............................................................1第一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1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1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3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3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4第二章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不足.............................4一、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现状..................................4(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4(二)女性也逐步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义务..................5(三)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以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6二、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模式所存在的问题........................7(一)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7(二)农村困难家庭的境况令人担忧........................8(三)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突出.........................8(四)推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进展慢.................9第四章优化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对策..............................10一、确立政府在改革农村养老模式中的主体地位.................10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10三、要建立多种资金筹集渠道.................................11结语...........................................................12参考文献.......................................................131引言据联合国测算,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其中,62%的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为滞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7648705,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据测算,从现在到203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的主体仍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非常严峻,这一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家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一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人口老龄化一词是由英语“AagingofPopulation”翻译而来的,自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我国才开始从联合国文件口引用该词。.在老龄化的研究文献中,“老龄化”自’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个体的老龄化,是指伴随时间的推进,个人年龄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增长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单向且不可逆转的,所以,由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死亡;另一种一种是人口群体的老龄化,即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的群体性老化,是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群体平均寿命延长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而是人类发展进步所出现的必然规律,按照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词典的说法,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在人口的比例增大=那么,本研究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后一种含义。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有三类,它们分别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速度指标体系和抚养比指标体系。那么,按照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的标准说法,即一个国家进2入老龄化社会的判定指标主要包括老年人口比例、少儿人口比例、老少比及人口年龄中位数。其中,老年人口比例是最常用的判定指标。由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就日前多数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成果看,多数学者指出:中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逐步提高,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相伴而生,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本文认为,把“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列为特点的说法还有待商榷一正如学者姜向群认为,生育率下降而导致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因为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某些学者把“女性老龄化问题”也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更是有些不切题意甚至是以偏概全。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又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生育率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加快,甚至被列入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13.7l亿,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占8.87%。同2000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60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3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13.7l亿,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J为1.18亿,占8.87%。同2000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60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口就有1个老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结果,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用了115年,美国为66年,日本为33年,而我国大约为25年。1970年因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到2030年将比世界各国出现的老龄化更为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闲难、缺口加大的主要闪素。我们是在尚未进入富裕社会的条件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面临的挑战是突出的。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结构复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客观上已成为城镇养老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目前以各种形式进城务工和谋生的农业人口大约有l亿,而且以内地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为主。随着城市化虑城市人口变化的新特点,不能忽视农民群体的问题,不能忽视人口流动范围扩大、流动性加大带来的养老问题: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在上海,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2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88万,占总人口的14.6%,据预测,到2025年,北京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16万,占总人口的30%;2006年底,天津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48.8l万,占总人LI比例达到15.68%。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4山东(12.3l%)、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逐步形成,人、财、物在全国范围内依照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进行流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其作用和影响尽管不会很快完全消失,但逐渐由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所取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像户口制度、收入差别等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障碍,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消除,我国必须认真考虑这些变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第二章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不足一、农村居民养老的基本现状(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耕种机械化的实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耕作方式对体力的苛刻要求,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的实现、先进交通运输-下具的使用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加强,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对简单化,除非身体状况不允许,中国农民一般都活到老干到老。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相应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一般年景下,大多数老年农民通过自身努力(主要是田间劳作),至少在经济上能确保自身的生存甚至有余,即能实现所谓的自养。为数众多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甚至包括部分高龄老人),通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仅维持了他们原本要求不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日常生活的自我料理。农村老年人的自养,降低了养老的社会成本,减少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快速老龄化所造成的潜在的养老代际危机转嫁风险。对许多农村老年人而言,劳动不仅是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参与过程.也是他们实现存在价值的社会参与过程。从一定角度而言,老年人适度的劳作在获得经济独立的5同时往往赢得子女更多的尊重,不仅可以因此得到子女更多自觉自愿物质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照料,而且使得传统的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得以维持。有鉴于此,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过程中,对具备一定身体条件的老年人,鼓励其走
本文标题:论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存问题和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8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