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摘要....................................................1绪论....................................................1(一)选题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3一、网络道德的意义、界定、特征.......................4(一)网络道德的意义.................................4(二)网络道德的界定.................................4(三)网络道德的特征.................................4二、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意义及影响.....................5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6(一)网络言行不受拘束...............................6(二)网络情感缺乏...................................6(三)网络价值观念模糊...............................7(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7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7(一)道德意识弱化...................................7(二)道德自律性不强...............................8(三)网络环境的特殊性...............................8(四)网络道德教育滞后...............................8五、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9(一)加强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9(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10(三)道德应由“他律”到“自律”....................11(四)建设道德文明社会..............................12结语................................................13参考文献............................................13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和现实社会中的方式不一样了。同时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可变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网络道德问题以成为一个被大家重视的事情。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原因以及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分析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减少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培养虚拟社会绪论(一)选题意义随着“网络化”在大学校园的快速发展,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网络已经占领了大学生大部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习、生活到交友、娱乐,网络以其强势力量占有了无数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网络作为必不可少的存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由“另类”转为“日常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构成了大学生现实行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传播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诸多特点,在大学生处于青涩到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表现网络基础行为的养成以及对现实行为和态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仅仅只是环境、媒介、主体等方面造成所引起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应用的广泛程度已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几乎包括了整个社会体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已有6.49亿人使用电脑上网,手机上网用户高达5.67亿,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而学生群体的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大多数人都已成为网民的前提下,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网络用户的最大群体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重大影响。对于正在青春期到成熟期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避免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将网络合理、积极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研究议题从“网络媒介使用方式、人际传播、媒介效果扩展到了网络社会行为、虚拟社网络空间身份认同、网络语言、数字鸿沟、网络沉溺、网络文化、网络组织、网络社会结构、网络社会分层、网络经济、网络民主、网络社会运动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国外极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斯皮内洛的《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迈克尔·海姆的《从界面到网络空间》,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等。而国内关于网络道德研究的中,王贤倾的《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中提出:“即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网络行为的主体仍然是人,人们在网上的行为环境、交往方式等可以是虚拟的,但网上道德不可能虚拟,它是现实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折射。”;黄少华的《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认为:“创新网络道德培育模式,引导大学生群体恰当的网络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适当控制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程度,提升大学的群体对网络政策的认同,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措施。”,虽然关于网络研究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理论视角、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和概念框架有所不同,在研究路向和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更多体现出各学科相互交互重叠甚至整合的特点。而社会科学对网络行为的研究,迄今为止,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包括网络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国内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更多集中在对各种网络行为的理论梳理上,也有专家学者对网民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但是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把目前网络空间中的庞大网民群体作为一个模糊的集合体,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而从现代经济、文化、立法等角度来阐述网络中产生的问题,探寻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即使有个别成果进行分层研究,也仍然是一个模糊群体。比如有的专家学者针对“青少年网民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每年两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特定界定,在我国“青少年网民”是特指“25岁以下的网民”。这里涵养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相关专家的调查对象也是按照这一界定选取样本的。由此可见,针对涉及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的研究层次也较为宽泛。而将庞大的网民群体进行更细致的分层研究,特别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我国最具代表的大学生网民最为特定研究对象的成果不多。即使一些研究成果牵涉到了大学生网民,但大多停留于网络传播给大学生网络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一般描述,强调加强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性,而缺失了对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实证分析和全面研究,从而往往使研究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如何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特点,系统地针对网络传播中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比较缺乏,对究竟如何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得也很不够。(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研究目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和现实社会中的方式不一样了。同时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可变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网络道德问题以成为一个被大家重视的事情。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原因以及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分析来减少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网络检索等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网络道德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阅读和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行为、网络道德、网络生活等方面来获取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现状以及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原因,为论文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观察法通过观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举止、生活等方面来获取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现状以及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原因,为论文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一、网络道德的界定、特征(一)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二)网络道德的界定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三)网络道德的特征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也体现了个人现实道德内在基础的一部分。与现实道德相比,虚拟社会的网络道德具备以下特点:1、虚拟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受到来自身边的环境的多种因素来限制我们的言语、行为等交互方式。我们在现实中会有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名字、真实的年龄与各种真实的个人信息存在。而在网络中的情况则大不一样,在网络社会中是虚拟的环境、虚假的信息以及各种不真实的个人信息。随着我们在网络上的接触的越来越多,道德在网络中的监督能力越来越弱,从而使很多人怀疑着网络中是否存在道德?2、开放性在网络中虽然每个人知识、文化、观念、信仰等各不相同,但在网络这个大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世界的变化,现在具备“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3、需要更强的自律性在网络上一个热议事件、帖子等等之类的,都会被网民大量跟贴、转载,将事件的影响力扩大,当然其中肯定包括炒作。而网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不会将信息筛选,这导致很多不利的信息在网民中快速扩散,慢慢使得这种事件、帖子等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甚至很多的网络红人和明星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网上骂架等做出了不利于道德规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网络有关舆论的监测能力不强,要想把这种环境改变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性。二、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意义及影响(一)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意义及影响道德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道德关系中,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道德在个人成长与成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虚拟社会网络的道德标准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网络道德是以现实道德为基础的。现在网络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上网络中的虚拟性网络道德建设越来越难。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丰富大学生道德认知、拓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节的渠道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的混乱、人际关系疏远、道德情感变异、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甚至发生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知识是无国界的,网络也是无国界的。当我们用计算机连上网络后
本文标题: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9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