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长亭送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一、王实甫与《西厢记》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二、《西厢记》的形成元杂剧剧本构成【一本四折一楔子】[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B[正宫C][端正好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E一本四折一楔子“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介绍人物,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元杂剧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花脸、三花脸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儿的“徕儿”等各种角色。元杂剧中,每一本戏由一个主角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主角唱的为末本戏,以旦主角唱的为旦本戏科或介:是元杂剧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舞台动作往往具有夸张性、象征性。白:也叫“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说话的部分。人物上下场时的宾白多为韵语,内容是概括剧中的重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明态度,“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宫调: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的。五个宫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工、仙吕宫、黄钟宫;元杂剧每一折限用同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包含一套不同曲牌的曲子。曲牌: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曲词要求押韵。曲词: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内容多抒发人物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整体把握用一句话概括本折戏的内容,用一个词概括本折的情感基调。从“晓来谁染霜林醉”到“一鞭残照里”,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给每个场面加上一个小标题。这折戏描写了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的情景,突出表现了莺莺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哀怨赶赴长亭长亭别宴临别叮咛长亭别后赏析第一、二两个场面,捕捉崔莺莺情感变化的轨迹,把握其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说白部分,齐读莺莺的唱词部分。思考:请用一个字概括赶赴长亭路上崔莺莺的心情。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此恨谁知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莺莺的这种“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绪应该是贯穿整个送别过程的。在“长亭别宴”中,这种怨恨体现在哪里呢?【脱布衫】【小梁州】借莺莺之口描写了别宴上张生因别离而沮丧的神情。【满庭芳】则道出了莺莺“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供桌而食”,可惜“酒席间子母当回避”,只得与情人对面而坐,“险化做望夫石”。此为“恨”之一。莺莺的这种“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绪应该是贯穿整个送别过程的。在“长亭别宴”中,这种怨恨体现在哪里呢?【幺篇】【朝天子】莺莺怨恨地诅咒功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状元及第”不如“得一个并头莲”。正是它们“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为“恨”之二。莺莺诅咒功名,但张生仍然不得不进京赶考,因为老夫人的“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驳落呵休来见我”的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这里体现了母女两人对科举功名迥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莺莺诅咒功名,实际上是对老夫人逼考的不满和反抗。此为“恨”之三。赏析三、四两个场面1、离别在即,当然应该拣最紧要的话说,莺莺口占一绝,为张生送行。你如何理解莺莺的那首诗?结合上下文思考。这是反语,也是试探,也是“我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的痛苦心理的反映,而“此去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才是她的心声。2、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是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是单纯的儿女情长。3、长亭话别表现了莺莺内心深处的难以排遣的深切的忧虑。一忧:“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二忧:“停妻再娶”“金榜无名誓不归”“异乡花草,再休栖迟”。4、齐读第四部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思考:如何理解【收尾】中的“烦恼”?(1)结构上前后呼应,而且内涵一致,也与“此恨谁知”的“恨”一样,都突出表现了莺莺在长亭送别过程中的复杂心绪。(2)既有“合欢未已,离愁相继”的无奈、遗憾;也有“荒村雨露,野店风霜”的忧虑;更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怨愤;还有“一春鱼雁无消息”“停妻再娶妻”的不安。分析女主人公莺莺的典型形象。(1)莺莺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女子,她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2)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世俗名利观的怨恨和蔑视。(3)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鉴赏曲词【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霜林醉意境凄美悲凉空间广阔色彩斑斓染离人泪情悲伤忧愁景物(意象的选择)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合而为一情景交融化用前人诗句这段文字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被称为“秋思之祖”借用典故总结:这折戏,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了生动的民间口语,增加了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是形成“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1、意象的精心选用2、情景的密切交融3、诗词的巧妙化用4、修辞的广泛使用5、典故的适当运用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所产出来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本文标题: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0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