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论语解读课文电子教案样例
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2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第六单元传承文化—南怀瑾《论语解读三则》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本文是《论语别裁》的节选,作者表达了对孔子“温良恭俭让”德行修养的高度评价,再牵涉到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宝库《礼记》以及“五经”来加以研究,对中国传统思想脉络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二、阅读理解本文,应把握“温良恭俭让”的本意以及与《礼记》和“五经”的关系,理解儒家学说的本质要义。三、掌握本文的论说特色,即讲故事与比较、联系、提炼诸手法结合使用。语言深入浅出,结论鲜明。四、通过对“温良恭俭让”的解读来理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本文作者是如何解读“温良恭俭让”的要旨再延伸到与《礼记》和“五经”的关系。难点:作者从“温良恭俭让”说到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宝库《礼记》及“五经”,该如何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理解故事含义;讨论教具:PPT课件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论语解读三则全文一共三题三则,渐次推进——第一则从讲故事开篇,阐述孔子“温良恭俭让”德行的内涵;第二则进一步延伸,由五字贯通、串讲到《礼记》和“五经”;第三则从正反两面联系到经典阅读发现和发生的善与恶(得与失)。小结:诠释孔子德行修养的五字要义,再牵涉到中国文化的本源来认识和阐发,以求弘扬。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三题)后记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孔子的语录,进到初中、中职,继续学习《论语》语段,理解微言大义。现在进入高职学段,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把学习《论语》上升到理解祖国传统文化精髓,认识古代思想脉络,以期更好传承。本文选自南怀瑾先生的讲演录《论语别裁》,全书长达67万字,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实为解读古圣的上乘佳作。尽管先生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自《人文世界》杂志和《青年战士报》慈湖版连载及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连播后,引起极大轰动。1976年5月,该书由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数十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争相翻印。我们从中选读三则,可以领略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确实深入浅出。当然,我们也可同别家言论、见解结合读解,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前一课及已学《礼记·大学》篇也可建立认知关联。学习本文不可能没有困难,敢于接触,切磋问学,也是进步的初阶。二、作者简介南怀瑾(1918—2012),浙江温州乐清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於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后讲学於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1949年春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南怀瑾先生热心社会事业,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1998年6月,由他筹资兴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还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生平致力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及佛、道两家三十多种著作,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广为流通。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者作重要引导。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表示赞许。《论语别裁》1976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争相翻印。王黛林回忆说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曾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南怀瑾先生2012年9月29日在苏州逝世。温家宝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南怀瑾语录】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谈话式,择要介绍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二)学习课文1.题解本课文选自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别裁”之意是说这里的所有讲解,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这里从书中选出三篇短文(原先就各有小标题)进行合编,另加现在的篇名。因其内容具有连贯性,所以可以把它们编为一篇课文来教来学。《论语》是孔子言论的集大成,对于儒学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孔子对“礼”、“仁”的解说,是体现在一系列言论、行为中的,“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行为准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南怀瑾先生的看法,这五字德性可以“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到中国文化宝库《礼记》去探寻精髓,所以,先生据此线索串讲《五经》要义。2、解读(1)第1则,先生取题名“孔子的素描”,听先生用讲故事方式给我们解读“温良恭俭让”的出典语境,自然也让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孔子的举止形貌。这是由子禽与子贡的对话来作侧面讲述(描画)的,尤其是子贡的回答,绘声绘色,既知情,又不无骄傲,仿佛他最知老师本色。南怀瑾先生说这一篇像演话剧似的,确有生动活泼气息传达出来。接着对“温良恭俭让”五字要义的解释,言简意赅,一目了然。重点是说这五个字“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认为包含了“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的根本要旨,表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2)这第2则,以小标题明告读者“五字串通五经”。这里说的“串通”,是指:要深入研究“温良恭俭让”五个字,“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即中国文化的宝库《礼记》,再延伸到《五经》,一路贯通,才能了解中国文化。这从书本典籍的关系上把中国文化的思想脉络勾勒出来,让我们知晓。先生重点引了《经解》篇里的五句话,来作佐证。第一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把“温”字联系到孔子关于“诗教”的精神,强调养成人温柔敦厚的品格。“疏通知远,书教也。”这里穿插了个外交官的故事来作通俗的解读,旨在说明人读懂历史,能通达、透彻地了解人情世故。“广博易良,乐教也。”。在我们传统文化中,音乐乃至艺术、文艺等都包括在“乐”里。“絜静精微,易教也。”这是讲《易经》的思想,深了些,尤其是“絜静”二字,所以先生作了解释,说是指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属科学。这样,把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融合即“絜静精微”。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又说到历史,这里强调“历史是重演的”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事情的原委、原则却没有两样,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比事”。只用几个词,几句话,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表征了出来。(3)所谓“善知识和恶知识”,是指《经解》对五经的批评,讲了正面讲反面,认为《诗》之失在“愚”(读书读酸了,就是书呆子);《书》之失在“诬”(史书常有误,含主观成见);《乐》之失在“奢”(光讲艺术,又易使社会风气奢靡);《易》之失在“贼”(人品不好,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礼》之失在“烦”(礼节琐碎,招人烦);《春秋》之失在“乱”(懂历史的春秋大义,反而容易闯乱)。对五本经典各用一个字评缺失,进而告诉我们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所谓“敦厚”,就是包涵、原谅别人的缺点和过错,慢慢感化他——于是又说到“诗教”,回到《论语》上来,不一一细论。谈话式,由浅入深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3、解读手法:本文作者能熟读《论语》,透彻理解,运用夹叙夹议的基本手法,把复杂的内容,讲解得十分清晰。故事的穿插,活跃了听讲气氛,深入浅出,易于觉解。由于作者通观四书五经,看得出内在的思想脉络,所以,在具体解读时,能驾轻就熟,条分缕析,一段一段,一则一则,一句一句地顺贯下来,语气委婉,不生硬,三大段文章逻辑分明。4、课时安排:总共2课时,其中用10分钟介绍作者;10分钟默读课文;用60分钟用进行难句解读、段意串讲和课堂提问、讨论。最后10分钟进行小结。5、PPT配合讲解:(详见PPT图片)6、提问:(1)你对“温、良、恭、俭、让”的内涵是怎样理解的?(2)为什么说深入探讨“温、良、恭、俭、让”要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部根源”?(3)国学大师唐君毅在《人生的体验·导言》中说:“中国哲学著述,自以《论语》当先读。孔子温良恭俭之气象,仁民爱物之胸怀,孔门师弟之间,雍容肃穆,一片太和之气,无不可于此书见之。”结合本文,联系起来参读,写下自己的体会。这些题,也是作业。答案见后。(三)总结全文这篇讲稿,以讲故事开篇,把听课人的注意力引到“温良恭俭让”五字要义上来,再与《五经》联系、串讲,使传统文化的思想脉络借这一分析方法,显露其“总根源”和“集大成”的意义。全文有通观,有分解;有对比,有归同;有勾勒,也有联络,语言有庄有谐,讲大道理能化重为轻,让人易于明白。(四)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1、你对“温、良、恭、俭、让”的内涵是怎样理解的?课文上有直白的解释——“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如果是自己的理解,那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不必“背”和“对”标准答案。譬如:“温、良、恭、俭、让”中有四个说对人的态度,是和气的,低调的,不苟言笑的,不与人争执的,而是与人为善的。其中的“俭”,如果说是不浪费,该是指节约的美德;如果是指朴素,那就含有人的品德——朴实,不浮夸。一家之言,供讨论。2、为什么说深入探讨“温、良、恭、俭、让”,要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部根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近九万字,内容广博,门类杂多,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书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因而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岂止是《礼记》,要深入了解我们中国文化,还必须贯通解读“五经”,了解孔孟思想,要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根本渊源。可择要,讲得简洁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
本文标题:论语解读课文电子教案样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1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