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邓论考试题目完整整理
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整理第一章1、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与内在逻辑毛泽东:实事求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求真务实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内在联系(了解)P10第二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3)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4)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根据。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理论命题的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二阶段:理论轮廓的构成(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三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第四阶段: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3、邓小平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与精髓。邓小平理论围绕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9个方面(了解P29)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与新的时间相结合的产物。(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进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了解)(1)1989年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党书记。(2)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3)200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8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理论化和系统化。(4)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1)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自己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并且明确地回答了这一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围绕主题并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观点。(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5、如何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A、深化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1)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上,把与时俱进融入思想路线,丰富发展了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2)在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上,以基本路线为依据提出基本纲领,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个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3)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发展道路上,作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4)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和理论。(5)在政治建设问题上,建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民主和法制的思想。(6)在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问题上,确立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命题,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文化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B、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1)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体现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要求。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路。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高扬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个价值主体地位。(2)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发展的观点。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分阶段持续发展的观点。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C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内容,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执政兴国的政治承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基础,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承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标准,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3进的先进性的政治承诺。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规定。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1)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2)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区别于其他一切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上的社会的本质规定。(3)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2、三个有利于的内容P60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754、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基本特征:重要矛盾: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6、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关系(P83)7、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P85)(1)三者是相互促进的。(2)相互制约的。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86)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主题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现代化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4、“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坚持了经济发展与主体价值实现的统一。(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6、小康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是在1979年12月党的十二大,党的文献首次使用“小康“概念7、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的具体表现。4(1)较高标准的小康。(2)全面进步的小康。(3)共同富裕的小康。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或者说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明。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基本实现工业化(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5)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6)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7)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10、新型工业化含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总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为什么走这条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1)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2)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3)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1)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2)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4)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11、党的十六大从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12、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关系(P103)1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5·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2)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3)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4)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15、坚持5个统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2)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地区共同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5)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16、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国家宏观调控上,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4)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18、、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20)20、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1)实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是消除传统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弊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2)实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由之路。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本文标题:邓论考试题目完整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2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