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技巧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技巧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班级:12级历史三班学号:20123020256作者姓名:张彩凤指导教师:苏海洋提交日期:2016-5-211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技巧(专业:历史学班级:12级历史3班姓名:张彩凤指导教师:苏海洋)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程度影响着课堂三维目标的完成效果,关系到历史教学由当前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向注重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摒弃原有以教师、课本为主体的守旧立场,从教学角度和学生层面出发以多媒体手段、第二课堂为媒介,以环境渲染、史实渗透、乡土历史教学为着眼点,将学习的主导性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历史教学更好的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环境;乡土;渗透Abstract:Emotionalattitudesandvaluespermeatedegreeinhistoryteachingintheclassroomaffectsthecompleteeffectthree-dimensionalobject,relatedtotheteachingofhistorybythecurrentmodelofthetraditionalexam-orientededucationtoqualityeducation-orientedparadigmshift.Abandontheoriginalteachers,textbooksasthemainconservativeposition,startingwithmultimediatools,asecondclassroomforthemedia,inordertorendertheenvironment,factspenetration,teachingoflocalhistoryasthefocus,thedominantmakelearningfromtheperspectiveofteachingandstudentlevellocatedstudents.Allowstudentstobecomemastersoflearningfortheteachingofhistorytobetterimplementtheemotionalattitudesandvaluesofgreatsignificance.Keywords:Emotionalattitudes;Values;Environment;Acrostic;Permeation一、引言上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尝试,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但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三维目标,重点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授课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单一的学习状态。形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现代化学习模式。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不同方面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从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技巧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以指导思2想为主。以英国、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主要以教育家和学者的思想为主导,来展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例如:美国主要以布鲁姆等人划分的情感态度目标分类为理论指导基础,英国以夏山快乐教育和体谅教育为主,他们基本特点都是强调教育目的应该适应儿童,多关心、少评价。在国内,南通师范教师李吉林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情境教学法”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态度和情感,来促进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全面发展。即情感态度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教育。(2)从教学层面来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大量的教学研究中以河南省特级教师田春伟的《关于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途径》、江苏中学教师段炼的《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河北中学教师张立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初探》、福建高级教师苏掌珠《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中的应用》为代表,作者基本都是从新课标大的方向出发,从教学的角度,以教材和课堂为主要媒介来分别阐述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但是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情感价值因素来完善历史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这才是教育者应该达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3)以具体案例为基础,通过教学设计、多媒体手段的交互性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意义。以江苏教师袁晓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优化的思考----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新疆高级教师陈宁的《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及升华情感与价值观》为代表,作者都是以新颖的、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引起共鸣的课程为典型,通过多媒体手段、多种教学方法来授课,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后,在情感上得到进一步升华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意义。但是在历史史实渗透方面叙述的较为欠缺。学习主动性的渐渐丧失和课堂上学生情感因素的淡漠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及实施原则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阐述其对历史教学的深远影响。然后分别从课堂的环境氛围渲染,历史史实渗透,乡土历史教学补充三个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技巧。旨在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从教师让位于学生,让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操守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历史更好接地气。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实施原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表述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是国家和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培养学生基本要求方向的反映。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3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①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教育部相继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的方向,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即“三维目标”。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②在当今社会,从政府到人民群众都在关心下一代接班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它还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两大历史任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过渡。作为承担育人功能的历史课程,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应从不同角度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操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虽然在教学中它们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是却始终制约着认知活动的发展。它们又被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情感的定义为:“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悲伤,厌恶的态度等等,还指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③心理学著作中的解释:“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④在新一轮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目标。”对于历史课程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原来的思想教育目标更能体现历史学科教育的内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关系到历史教学由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方向的转变,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由当前过于注重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向重视和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转换。(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原则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何处呢?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2个原则。1.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原则。情感与认知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⑤一方面,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认知后,对于情感态度的把握则更容易理解。认知越深刻则情感越丰富。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推动、调节和促进作用。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则应根据情知互促原则,辩证的处理好两者的认知关系,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情感主体体验原则。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情感只有满足主体需要4时,知识才会发生横向和纵向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都是主体内心世界的体现。知识是可以灌输,通过外在行为获取,情感却不行,只能通过事件进行渗透。所以,一堂好的历史课,教师和学生情感双方的双向投入,才会产生共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点拨学生的悟性,萌发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种子。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对于历史教育价值的定位,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的渗透策略,关注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素养功能。然而,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实现史实和情感态度的双重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环境氛围渲染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生动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曾经发生过的事,让人了解古今。然而大多数学生反映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甚至让人昏昏欲睡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学历史教学特点是分不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凡是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都无一例外的具有一去不再复返的性质,这就是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也是历史知识最根本的特征。⑥我们所谈论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都是过去发生的,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可能重演,所以我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是间接性的,相对性的。由于历史知识相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应尽可能具备直观性特点,易于让学生接受。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虽然是课堂的主要教育形式,但它也有某些局限。例如不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德个性发展。为了补救这方面的不足,就必须在活动设计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积极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制作历史教具。根据课程需要,绘制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复制文物等等如:陶器、地图。2.举办小型历史知识竞赛。如:文化风俗等人文常识竞答。3.制作专题黑板报,让学生通过动手对历史事件能有全面的掌握。或者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来模拟一些简易的历史情景。如开国大典,港澳回归,等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切感受当时万众企盼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5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喜欢历史,探索历史的好奇心,还可以丰富课堂生活,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态度的熏陶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适当的环境渲染对于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调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的融合到教学环节。案例分析:(以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为例)在高中历史《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这一课。抗日战争由于是近代历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教师普遍感觉游刃有余,对相关内容也确相当熟悉;学生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习兴趣,激情投入。课堂上,一张张鲜血淋漓、触目惊心的照片的展示控诉着日军的滔天罪行,一幕幕慷慨捐躯、血染沙场的场景铸就了民族之魂中国精神。那么《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立意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学的出发点就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来确定。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历史史实。(2
本文标题: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7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