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书目1、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美)米尔腾尔著,石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RJudithS.Beck.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林正文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行为矫正.伍新春,胡佩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行为矫正方法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行为矫正的学习,能对一些行为问题进行治疗。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理论,了解行为矫正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将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第一节行为与问题行为一、人类行为的定义行为(behavior)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任何部位的肌肉活动,甚至神经系统的电活动。认知行为主义者:行为除了可观察和测量的有机体的外部动作外,还包括个体的认知观念、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过程。二、行为的特征1、行为是人们所说所做。2、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3、行为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二、行为的特征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5、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受到环境事件的系统性影响)6、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三、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一)问题行为的性质何为问题行为?区分行为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所有的异常行为都需要矫正吗?1、问题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偏差行为、不正常行为、变态行为、非社会行为被通称使用。2、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3、显著异于常态,对个体本人或他人造成困扰,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二)问题行为的类型分类一:1、行为不足2、行为过度3、行为不当(二)问题行为的类型分类二:1、作为其它问题的表现的行为问题2、不伴随其它问题的单纯性问题行为讨论常见的的对问题行为原因的解释有哪些?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含义、特点与要求一、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的含义(一)行为矫正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二)行为矫正——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制定一定的程序来处理特定的行为,促使这一行为发生某种变化。(三)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四)张春新的二分法(五)从内容上看: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后果。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析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比较相同:两者都针对特定的问题行为。从目标、手段分析,两者是同义语。区别:行为治疗行为矫正应答行为和内隐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和外显性行为临床治疗日常生活治疗室自然的生活环境欧洲国家美国二、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应用行为分析行为矫正与应用行为分析行为矫正是得自最初使用实验室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对行为的科学研究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或者行为分析;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称为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或应用行为分析。三、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2、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定的关系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1、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四、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7、不对行为的潜在动机进行假设8、行为矫正往往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主要人物巴甫洛夫:进行了揭示反应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基本过程的实验。桑代克:对效果定律进行描述,认为对环境产生良好效果的行为更可能在将来被重复。华生:1913年发表《行为学者眼中的心理学》,断言可观测的行为是心理学特有的主题,而且所有事件都受环境事件所控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描述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之间的区别,后者指行为的结果控制该行为在将来的出现。并详细阐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二、早期的行为矫正研究者斯金纳展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后,研究人员继续在实验室中研究操作性行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论证行为学原理,评价行为矫正程序。研究者研究了儿童行为、成人行为、精神病人行为、智力障碍个体的行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千个研究确立了行为矫正原理和程序的效果。第四节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从“行为”本身的性质看(1)改善不良行为(2)扭转不良习惯(3)塑造良好行为2.从应用领域看发育障碍精神疾病教育和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商业工业服务业社区心理学儿童管理与健康相关的行为第二章行为与行为改变的测量第一节行为的观测和记录行为评估及其重要性行为评估:行为矫正学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称为行为评估。1、确定治疗是否为必须。2、帮助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3、明确治疗的效果使用直接评估法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一、定义目标行为(targetbehavior)(一)目标行为定义的含义操作性定义1、界定目标行为的要求目标行为必须符合特定性特点。特定性:①能否计算计量②能否分解③是否能交流①③回答是肯定的基本上符合了特定性的要求。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行为界定不良行为分两步:①用特定性的“三问”确定它作为目标行为是否符合特定性要求。②判断该目标行为是应予清除、减少或限制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行为不良行为的情境线索和后果情境线索应予消除行为--应予减少(三选一)应予限制结果3、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特定性“三问”是应予发展、增多(强)还是扩展3、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行为应予加强:是指目标行为并没有像所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为此,应设法增强其发生的次数或出现的频率。3、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行为应予发展:是指行为者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不会使用筷子)例,孩子独立用餐作为目标行为。行为应予扩展:是指良好的行为已能适当的加以操作,但此行为仅发生在为数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扩展情境或情境线索的数量,即教会行为者在其他有关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例,儿童只服从某个人的命令指导良好行为的情境线索和后果情境线索应予加强行为—应予发展(三选一)应予扩展结果(二)特别说明(1)行为定义不推测人们的意图(2)类别不可以用来定义行为(3)对于同类行为,对不同个体来说,会有不同的定义(4)不同人根据定义,可以观察到同一个行为二、确定时间、地点和人物1.观察和记录的时间观察阶段:观察者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中对目标行为进行记录。2.观察和记录的地点自然环境人为环境3.观察和记录的人物三、选择记录方法和工具(一)记录方法1.连续记录(1)连续记录的含义在整个观察阶段中对行为人进行连续的纪录,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2)观察者能够记录目标行为的不同尺度:频率持续时间强度潜伏期分析讨论:如果你正在记录一个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尖叫、扔玩具、摔门),你会对那个尺度进行测量?2、成果记录记录行为的成果。为间接方法。3、间隔记录半间隔记录全间隔记录半间隔记录:把观察阶段划分为小的时间段或间隔。记录下目标行为是否在每个时间间隔中发生了。全间隔记录:把观察阶段划分为小的时间段或间隔。当行为在整个间隔中一直出现时才对行为的出现做出记录,若只在间隔的部分时间出现,该行为在这一间隔中将不被记录。4、时间样本记录把一个观察阶段划分为一些时间间隔,但只在每一个时间间隔中的一部分时间里对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n如,在每个15分钟的间隔中分别只记录一分钟,观察某人的不正确姿势(二)记录工具1、频率及其记录工具行为的频率是指这个行为在一个观察阶段中出现的次数。2、持续时间及其记录工具持续时间是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间。(持续时间记录表见下页)(四)观察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1、征得同意2、防止“反应”倾向3、记录要及时4、保证观察者信度4、保证观察者信度频率记录:低频率除以高频率,再乘以100%。如:某观察阶段中,A记录10次侵犯行为,B记录9次。可靠度为90%。持续时间记录:短的持续时间除以长的持续时间,再乘以100%。如:A记录体育锻炼时间为48分钟,B记录为50分钟,可靠度为(48÷50)×100%,即96%。间隔记录中:用记录结果一致的间隔数除以总的间隔数。17÷20×100%=85%观察者A×××××××××××观察者B××××××××××××第二节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一、图表样例:二、图表的组成部分时间和行为是绘制图表的两个变量1.X轴和Y轴(通常X轴是Y轴的1.5—2倍)2.X轴和Y轴的标志3.X轴和Y轴上的数字4.数据点5.阶段线:图中表示治疗中的变化的纵线。6.阶段标志/阶段的名称:对不同阶段的标识三、使用行为数据绘图某人吸烟行为记录表四、数据收集的辅助工具n口袋记数n空瓶子观察记录实例例一、溅食、抓食记录反应定义:溅出食物,是指食物除了放进嘴巴里、碟子里、和掉回盘子里这几种情况外,食物溅出掉到任何其他地方。用手抓食物,是指进食时用手拿食物。如,一面用手、一面吃时溅出,则算溅出食物、抓食物各一次。总数时间备注溅出食物1220分进餐时,吃什么,有谁作伴用手抓食320分例一如果前10次观察,记录到每餐溅出食物的次数是:2l,27,19,18,20,24,26,16,17,23,在使用行为矫正的10次后则是10,8,5,3,1,3,2,5,6,4,可分别用次数图和累积图表示如下。第三节研究设计一、概述1、个案设计的优点在研究一种干预方案或多种干预方案对某个被试或者小团体被试的效果时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法。结果易于解释。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启动干预方案.或者修改干预方案。通常不需要统计方法2、行为矫正研究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具体方法:在行为矫正之前、实施矫正的过程中、行为矫正之后等多个阶段,取得多次观察数据,并把观察数据描绘成曲线图,再根据曲线内容所揭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评估出某一阶段的行为水平以及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发展情况。二、实验设计的类型1.A-B设计——最简单的个案设计,只使用两种条件:基线(A)和干预(B)如果在基线条件和干预条件两种情况下观察到的数据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那么干预就比较有效。特点:不能证明相互作用关系施行程序时有可能有外来无关变量的影响研究很少使用应用和非研究情况下使用较多二、实验设计的类型2、A-B-A-B反向设计(重复倒反设计)1)条件A:初始基线条件,收集并记录数据。2)条件B:初次采用干预方案。3)条件A:干预方案撤销,重新引入基线条件。4)条件B:撤销基线条件,第二次引入干预方案。n评价确定行为会随治疗的撤销而返回原来水平是否可以在治疗已经施行的情况下真的将其移去。3、交替处理设计(交替条件设计)目的:评价两种(或更多)处理条件哪个更有效1)条件A:基线条件,收集目标行为的数据。2)条件B:在一定时间内采用第一种干预策略。3)条件C:结束第一种干预策略,再引入第二种干预策略,也持续同样一段时间。例,探讨不同矫正策略对学生迟到行为的影响三种策略:B__惩站C__奖励食物D__委托保管教室钥匙结果:保管教室钥匙的策略可以改变学生的迟到行为。4.基线重复的交替研究设计交替研究设计的一种变式在这种设计中,引入每种新的干预条件之前可以先返回到基线条件。A-B-A-C设计基线重复交替处理设计1.条件A:基线条件,要收集目标行为的数据。2.条件B:在一定时间内采用第一种干预策略。3.条件A:撤销第一种干预策略,返回到基线条件。4.条件C:撤销基线条件,引入第二种不同的干预,并持续一定时间。5.条件A:撤销第二种干预,再
本文标题:行为矫正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9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