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行政诉讼法重点法条释义
第七十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主要证据不足的;(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与轻微违反法定程序但不影响当事人实际权力的情形不同,此处为严重程序瑕疵)(四)超越职权的;(五)滥用职权的;(六)明显不当的。【释义】本条是关于撤销判决和要求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判决的规定。本条是原法第54条中独立出来的一条,并作了一处重要修改,增加了“明显不当”情形。在修改过程中,对程序违法也作了多次调整,最后采用了折中方案,仍将程序违法作为撤销情形,同时将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情形作为确认违法判决的适用情形。撤销判决是行政诉讼中重要的判决形式,其法律后果是行政机关承担败诉责任,依照判决撤销被诉行政行为。判决被诉行政行为撤销的理由是行政行为违法,本条列举了六类违法情形。被诉行政行为只要存在一类违法情形,就应当判决撤销。撤销分为全部撤销和部分撤销,行政行为中部分违法的,应当撤销违法部分,保留正确部分。一、主要证据不足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应当认定案件事实并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需要审查被诉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是否属实,证据是否充足。判断证据是否充足,涉及证明标准问题。行政诉讼既要查清事实,又要兼顾行政管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其证明标准介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之间,比刑事诉讼中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要低,比民事诉讼中优势证据标准要高,有观点将之归纳为“清楚而有说服力”标准。由于行政诉讼情形很多,特别是被诉行政行为多样化,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证明标准,因此本条保留了原法中“主要证据不足”的表述。主要证据不足,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缺乏事实根据,导致认定的事实错误或者基本事实不清楚。主要证据不足这个判断标准有很大包容性,在遵循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司法实践和行政管理实际情况,作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如有关对当事人权益影响较大的处罚、许可等案件,应当遵循更严格的证明标准,有关证券类行政案件,证明标准就没有那么严格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证明标准与二审审查标准、再审条件是一致的。有的意见认为,证据确凿与主要证据不足的逻辑不周延,主要证据充足但次要证据有所欠缺的,并不能称之为证据确凿。这涉及对证据确凿的理解,考虑到主要证据包括证明案件基本事实的证据和其他事实的主要证据,行政行为所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确实、充分的,就可以认为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证据确凿是主要证据确实、充分的另一个表述。因此,证据确凿与主要证据不足是可以相对应的。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查清事实是第一步,然后是适用法律、法规。法院审查行政行为,需要审查行政机关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属于违法行政行为,应当予以撤销。实践中,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应当适用甲法,却适用了乙法;二是应当适用上位法、特别法、新法,却适用了下位法、一般法、旧法;三是应当适用某一条款,却适用了该法的其他条款;四是应当适用某一条款,却没有说明所依据的法律或者援引具体法律条文;五是适用了尚未生效或者已经失效、废止的法律、法规等。当然,本项规定是狭义的,仅指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广义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还可以包括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明显不当等情形。三、违反法定程序依法行政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不仅要结果正确,还要程序合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很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了行政程序,违反了法定程序,就属于行政违法,被诉行政行为应当被撤销。有的意见提出,原法中只要违反法定程序就要撤销,彰显了程序正义,但规定过于严格,目前实施有难度。在程序正义与行政效率、公共利益之间如何取舍?考虑到程序观念在我国很有必要树立且社会基础较差,因此在行政诉讼法中不能弱化程序地位。同时,有些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如行政决定书送达迟了几天,也要考虑实际效果和行政成本。因此,本项规定几易其稿,维持了违反法定程序属于撤销情形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开了一个小口子,即在程序轻微违法情形下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判决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一方面对被诉行政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另一方面照顾了实际情况。虽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但程序违法非属轻微违法的,或者虽属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产生实际影响的,都适用撤销判决,而非适用确认违法判决。有的意见提出,违反法定程序标准过低,还要加上违反正当程序。考虑到正当程序是一个学理概念,司法裁量空间过大,对行政机关要求很高,我国依法行政水平正在稳步提高,程序观念本身在逐步树立过程中,立法不宜步子太大,应循序渐进,因此这一意见未被采纳。四、超越职权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司法实践中,法院审查被诉行政行为,往往第一步就是看被告是否有权作出行政行为。超越职权,就是行使职权超过法定职权的范围,使超过部分没有法律依据。这里的“超越职权”应作广义理解,包括根本没有行政主体资格、超越事务管辖权(甲机关行使了乙机关的职权)、超越地域管辖权(甲地机关行使了乙地机关的职权)、超越级别管辖权(下级机关行使了上级机关的职权)、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职权(法律规定罚款权但行使了责令停产停业权)等。行政机关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超越职权所作的行政行为,法院应当判决予以撤销。五、滥用职权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虽然在其权限范围内,但行政机关不正当行使职权,违反了法律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滥用职权是一种严重主观过错,针对的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其表面上合法但实质极不合理,因此归入了不合法的范畴。司法实践中,滥用职权一直未得到很好运用,由于刑法中有滥用职权罪,法院很少以滥用职权为由撤销被诉行政行为。对于滥用职权的内涵一直有争论,有宽窄不同理解,有的学者主张一切对裁量标准的严重违背都纳入滥用职权范围。考虑到我国行政诉讼坚持合法性审查原则,任何颠覆性的扩张理解都有违立法初衷和现有制度框架。六、明显不当这是新增加的内容。机械式的合法性审查不能满足实践需求,全面的合理性审查却又偏离诉讼制度定位和实际情况。本次修改既坚持了原则,又在推动实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作了努力,对于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过程中极端不合理的情形纳入合法性范围,增加规定明显不当的,适用撤销判决。明显不当与滥用职权,都针对行政自由裁量权,但规范角度不同,明显不当是从客观结果角度提出的,滥用职权则是从主观角度提出的。考虑到合法性审查原则的统帅地位,对明显不当不能作过宽理解,界定为被诉行政行为结果的畸轻畸重为宜。需要指出的是,撤销判决与确认违法判决、确认无效判决、变更判决是一般与例外的关系,有些适用情形有包容关系,一方面不能扩大确认违法判决、确认无效判决、变更判决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冲击撤销判决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优先适用确认违法判决、确认无效判决、变更判决。要求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判决是撤销判决的补充,也是司法权与行政权分工,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原理的体现。行政行为被判决撤销后,如有原告的权利或者义务尚需确定等情况,法院应当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当事人合法权益,作出责令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判决。如行政处罚因违反法定程序被判决撤销但当事人违法行为确需予以处罚的,对当事人民事权益争议的行政裁决被撤销但该民事争议确需解决的,错误登记行为被撤销后依法应当变更登记的,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被判决撤销的,等等。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释义】本条是关于对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的规定。一、规定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有权制定规范性文件,具体权限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有权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行政规章。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方式,对加强行政管理,完善行政法制和提局行政效率,是必要的。但是,也应当看到抽象行政行为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如规范性文件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地方受利益驱动,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抢权力、争利益,乱发文件,违法规定审批、发证、罚款、收费,严重损害了公民的权利,群众反映强烈。在修改过程中,对于是否规定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法院不能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第一,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撤销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就行政机关发布的决定、命令等文件的审查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只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严格履行职责,抽象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第二,抽象行政行为不是针对具体的人作出的,不会直接侵害个人的权利,它只有通过行政行为才会产生危害后果,因此,公民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复议,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意见认为,规范性文件是行政行为的依据和源头,要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有必要正本清源,从源头开始审查和纠正;现行制度中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虽然存在,但是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些地方、部门乱发文件、乱收费、乱集资,以权谋私等侵犯公民利益的问题严重,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允许由法院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立法机关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制度。二、对哪些规定可以提出审查请求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的范围很广,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但是,纳入复议审查的只是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排除了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复议审查。这是考虑到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层次较高,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撤销权。规章是由国务院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和省会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根据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它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备案审查制度,通过备案审查也能解决问题。现在出现问题多的是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本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才可以提出审查请求,没有规定可以对行政法规和规章根据申请复议审查。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指本条所列举的国务院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规定不合法的,如何提出审查申请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是对不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如果不具体适用到具体的人或事,它并不能产生现实的危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认为它们违反了法律,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出和解决。本法规定能够提出审查请求的只是受依据该规范性文件作出的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这样规定也能够避免行政机关陷入不断的纠纷之中。此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不能单独就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请求,必须是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一并提出。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当对本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可以在判决中对其合法性进行评议,认为其违法的,不中止案件审理,不作为裁判依据。第七十四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二)行政行为程序轻微
本文标题:行政诉讼法重点法条释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0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