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4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前言、第1-4章)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学习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5.赫斯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A.实施过程B.教学目标C.教学成果D.教学环境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B)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A.教育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A.目标B.教学C.内容D.方法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A.华生B.罗杰斯C.杜威D.斯金纳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A.冲突理论B.互动理论C.“结构一功能论”D.分析学派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A.泰勒B.斯坦豪斯C.施瓦布D.塔巴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A.人本主义取向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D.社会重建取向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B)A.课程的适应性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A.泰勒B.艾斯纳C.杜威D.斯坦豪斯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A.学生的行为B.社会C.教师的行为D.学科结构三、简答题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答: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答: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答: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6.简评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答: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大不同的主张。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认为活动的结果是开放的。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答: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答:(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四、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2)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3)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4)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表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1)教育目的。课程、教学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2)价值观。课程与教学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价值观。(3)知识论。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3.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答:(1)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2)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1)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答: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答: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类。下公若干层次。“动作领域”: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个亚类,下分层次。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第5—8章)一、填空题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泰勒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的纵向结构,指的是对课程要素学习先后次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4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2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