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贝克特戏剧的文本建构笔记
贝克特戏剧的文本建构鉴于作者本人人格定位和生存体验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系。积极的现实精神和对人生的理性关照。戏剧创作贯穿的理念: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已不是巴尔扎克笔下的全知全能,而是一种非知者、非能者体验。因此贝克特创造性的使用全新的戏剧形式使现代人从空虚的生存窘境中获得精神的飞升。一、消解的悲剧英雄(一)断续的自我自我统一是一个永恒的两难问题。其作品中的自我处于割裂断续的状态。进入二十世纪,自我被解构分割碎片化,肉体的自我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又以怪异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更加抽象的自我。贝克特戏剧中无处不在的分裂复制重复等意象实际上孕育着再生的希望。自我意识被放大。外在的自我与物质世界相融,内在的自我仅指向“我”。为我说话,并操控外在的我。出生即是错误,对出生的追问与质疑一直是贝克特人物的精神困扰。生活在过去碎片式记忆中。20世纪的特殊语境,出生与人口控制话题已经进入政治、宗教、经济等各个方面,两次世界大战与可能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种族灭绝的恐慌,战后女权的蓬勃发展,科技对人类生殖过程的影响,这些因素改变了当时的两性关系和生育观念,也体现在文学中。与环境的疏离,与人的疏离形成无边的孤独感,又渴望维系一种伙伴关系,在破碎的世界中渴望得到精神救赎。(二)去性别化去性别化与否定出生有一定关系以及对两性关系的实质性认识。借女性这一特殊载体探讨母性及母女关系,女性的失意失败,以此隐喻人类的失落。女性身体分裂。女性的性属、母亲与妻子的角色均受到严格监控,她们的子宫丧失了生育的能力,身体被肢解,女性是声音却充满了整个舞台。《灰烬》贝克特戏剧中的性别问题十分复杂,他的女性形象应该放到社会、文化中语境中进行多维度分析。但无性别写作基本不可能,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其寄寓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在后期创作中,贝克特有意淡化男女性别的差异,而将其上升到更普遍的人的意义上。(三)碎片化其戏剧人物具有碎片化、抽象化特征,是机体碎片与精神碎片的合二为一。可以简化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以突显人的普遍性特征。在更具抽象意义的层面探索“人”的精神与文化身份,揭示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表达了剧作家对人类普遍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忧虑与阐释。揭示人物“类”的属性。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化的人物,构成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社会。在人物荒诞不经的表层下面,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悲剧感。贝克特抽象化、隐喻化的人物形象拓展了戏剧的表现功能,拓展了戏剧话语的理解与阐释的空间。从漂浮不定的感性之流中,抽取剥离出某些人性中固定的成分,从而超越现实的生物需要和利益考量,找到通向理想世界的路。(四)消解的人与传统相比,他表现的是社会危机中全面异化的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关系。贝克特戏剧承袭了西方戏剧的精神,其戏剧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毫无希望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贵和天性的高尚,没有轻易向命运和环境屈服,尽可能接近虚幻的真实,在生存的沉潜中寻找超越的可能。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意识和反叛精神,贝克特戏剧中的人物是典型的“荒原人”的写照,他们是去了主题地位,与周围的人和物充满了隔阂却又难分难舍。淡化人物身份的策略使得人物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性,是现代的“人人”。贝克特有些怪异的戏剧人物实际上包孕了人类生存以来普遍性问题,如隔绝、碎裂、孤独、空虚、死亡,等等,在沉思的间隙,我们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爱、优雅、欢乐与安慰的存在。二、反传统的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叙述者主观意识的流动,结构单一,戏剧的主要手段—对白几乎消失,只剩下人物在徒劳的做着莫名其妙的动作。崇尚极简主义叙事风格,受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将现代绘画与音乐融入剧中,创造出零度风格的叙事。(一)情节边缘化没有完整一致的动作,没有连续动态的事件,有的只是偶然事件的随意拼贴。使用循环式叙事结构,消解了叙事冲突推进故事向前推动的可能性,使故事处于停滞状态。创造性使用环形结构消解了戏剧的线性叙事传统。从时间性叙事相空间化叙事转向。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社会空间中,与自然空间和精神空间相互渗透、互相叠加、互相冲突、因此折射出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立体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空间化叙事恰好契合了人们表达生存焦虑的愿望。孔建华叙事主要表现在内心空间的外化和舞台空间的内化上,贝克特许多剧本展露的空间具有双重意蕴,一为舞台自身,一为人物的内心世界。贝克特有意模糊了模仿空间与讲述空间的界限。讲述空间是指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具体化再现,用空间化的话语使人物内心活动呈现出来,用话语的方式创造模拟空间。通过打断时间的匀速流动,或者说拉长了实际距离,造成空间的效果。(二)幽默叙事包含自我反思的意蕴。运用陌生化、元叙述、开放性等戏剧手法完成戏剧变革。元叙述:对语言符号、词语、写作等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的全面挑战和质疑。提示观众叙事的虚拟性,这种自我指涉的叙事。在叙事层面一系列的否定和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指涉的虚拟性。否定词语对认识的可能性,剥离了语言成像功能。动态的开放性指吸引读者观众导演、演员评论家等来参与解读和进行再创造。(三)简约主义无知、无能的主题。语言的贫乏、叙述的节省更能略过物质的表象,直抵认识的本质。叙事的怀疑与否定倾向,是进行一场认识论上的革命、创建了人类体验的新历史阶段。在结构戏剧的过程中在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四)非理性叙事受现代哲学影响,其戏剧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哲理性,挣脱情节的束缚,巧妙控制戏剧叙事与哲理叙事的比重,使哲理叙事潜藏在戏剧叙事情节之下。展示人心理变化的意识之流,他运用夸张、象征、直喻等戏剧手法把人的无意识、直觉、意念等非理性内容客体化、戏剧化呈现出来,迫使我们直面内心最隐秘、也最真实的部分。贝克特戏剧叙事范式通过消解人物突显了人的处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救赎的歧义性,通过消解语言质疑了意义的权威与生存的本质,通过消解情节直喻了未来和人生的渺茫。贝克特借助非理性叙事外壳表达出对世界现实与生存状态的清醒认识,是对理性的否定之否定。三、多重的语言结构传统戏剧理论:语言的所指、能指与外在客观事物理应一致。贝克特使其断裂。(一)解构语言逻辑表达的内容不重要,表达的方式、语言的节奏、声音效果或许比它传递的语义效果更重要。(二)重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无”来表达有。表达的困境与语言的退化。“非语言的文学”,沉默是虚无的表现方式。对语言、形式、语义、的人为处理容易使作品显得难以捉摸,晦涩难懂,贝克特戏剧追求节俭风格,力求让语言在表达虚无的同时传递出无尽的人生真谛。只有将语言载体拆解、粉碎、销毁,才能描绘出一个分崩离析的现象世界。用语言本身表现语言的无能失职。(三)能指的非联想性非语言的表达:沉默、停顿仍在表达。沉默是对虚空的最好表达,是反语言的策略。秩序具有可变性和主观性,混乱是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不确定性形成一个独特场所,只有通过紊乱的组合拼接才能达到秩序。(四)双语写作英语——法语——英语。将同一作品译成两个语言文本。所谓创造一种无风格的写作只是为超越自己之前的风格,又不同于前人的风格。四、非理性的形式(一)表现混乱切合时代特点,追求一种没有风格的风格,赋予碎片以意义,通过直面物化时代人类的精神贫困和人类社会的无序性,寻找新的表现方式。明确提出戏剧形式独立于戏剧内容的观点。当人将自己置于极限之境时,他也就超越了存在,反而获得了回顾的勇气与内心的宁静,新生的希望便不再遥远。没有一个明确而一劳永逸的答案向终极意义敞开,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形式,意义与价值实际隐藏一个更完整的文化叙事。承认混乱,接受混乱,在混乱中依然保持思考的能力,并将混乱赋予艺术形式。(二)形式及内容无形的形式才能对应无形的现实内容。将戏剧形式提升到与内容、主题同等重要的高度。有即是无,无既是有。在分崩离析的戏剧形式之下,在体味生存痛苦与无奈之际,人们不由自主沉入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而思考是寻求心灵突围的开始。死亡并不是万劫不复的灾难,而只是一个暂时的停顿,是生命归零后生发的种种可能性。时序已经混乱,我们面对的只是前进的徒劳,但还是要从容面对。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无序性使一种高层次的无序性清晰起来。(三)乱中有序无形中协调者无助的个体与未知世界的关系。在杂乱破碎的形式之下,贝克特戏剧一直存在一个中心指向:剧作家发自内心的对世界与生命秩序感的召唤。通过表现混乱的形式达到对混乱的认识,并进而否定和超越了混乱,上升到理性和秩序的层面。
本文标题:贝克特戏剧的文本建构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4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