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财政政策对就业有效性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目录1.导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2.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分析2.1就业的基本理论2.2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3.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3.1欧美及印度财政政策研究3.2国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4.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现状分析4.1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4.2我国现行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5.对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的评价及存在问题5.1我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5.2财政支出促进就业效果低下6.优化我国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6.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6.2继续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就业的作用6.3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6.4健全就业与再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6.5积极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1.导论1.1研究背景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特点就是:第一、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第三、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受制于经济新常态,就业也有了新常态:第一、新增就业岗位在新常态下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与就业率则又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当经济增长速度降为中高速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也就存在不确定性。除了经济增速原因外,同时通过关停并转、重组等举措化解过剩产能也会对现有岗位造成冲击。第二、技术性失业将贯穿新常态全过程。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失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无论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还是推进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工业4.0、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3D打印还是会到来,也会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就业最大影响就是大大减少了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转而对人才的依赖。这样,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新常态中,资本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第三、鼓励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政府必然会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创业,创业者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机会和机遇。如众筹、P2P网贷等为代表的新的创业模式,推动创业向更开放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发展。第四、依托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企业利用线上发布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移动互联网与促进就业的结合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降低了沟通成本,让沟通更便捷,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化时间所以笔者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将就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高效、便捷、优质的就业服务。在经济新常态和就业新常态的形式之下,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巨大矛盾,并未得到太多的缓解。第一,就业总量矛盾。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结束了无限供给阶段。然而,尽管劳动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由于劳动供需缺口较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总量压力仍不能得到实质性的缓解。第二,就业结构矛盾。目前,我国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失衡、职业及技术职称供需不对称、社会群体就业矛盾三个方面。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现象不仅程度加深,地域也呈现扩大趋势,已由沿海地区逐渐蔓延至内陆城市。可以说,“民工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愈发显著。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兴行业人才需求、中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供不应求现象激增,而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不断挤出大批产业工人现象增加,这每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1.2研究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连接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机会的重要桥梁。就业对劳动者个人、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业是劳动者生存、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需要指出的是,失业问题会在中国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短期问题来处理,应该立足于长远角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寻求并努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民生权益。仅仅凭借市场来解决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促进就业的问题上发挥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干预就业;其次,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再次,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保障人的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例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就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战略,利用财税政策促进两地区的就业;政府在教育等领域直接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有力支持;通过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残疾人、下岗人员再就业进行支持等等。这些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完善之处,缺乏必要的体制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套,政府投资方向选择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的失业问题的补偿,税收优惠的范围和力度较小,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偏小。基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就业形势的紧迫性、政府在促进就业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目前我国政府所实施的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存在的成效和不完善之处,对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一方面,研究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进行研究为完善财政政策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研究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国家调控经济,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政策建议。2、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分析2.1就业的理论分析2.1.1就业的内涵理论界对就业的定义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认为,就业的主体是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目的是获得收入或者利润。劳动者就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就业与企业雇佣形式无关。无论何种企业雇佣形式下,都存在就业。第二,就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都存在就业。第三,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和非法劳动都不属于就业的范围。第四,就业与国民经济部门无关。劳动者无论在国民经济的哪个部门工作,满足上述定义的劳动都称为就业。2.1.2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如工资不是刚性的,是有弹性的,是根本不会发生真正的失业。劳动者只要愿意按现有工资数额受雇于资本家,就不会失业。古典学派的理论背景一个是萨伊定律,他认为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在商品和货币交换的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的作用,最终导致一种货物用来交换另一种货物,因而供给等于需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萨伊也认为会偶然出现一些商品供给过多而产生需求不足,他解释这是另外一些产品供给或生产过少导致的。一些经济学者利用萨伊定律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出现储蓄的问题可以通过利率的调整,把储蓄转变为投资,投资形成供给,供给导致消费,消费转变为收入和储蓄,这样周而复始,就不会出现失业。古典学派另一个理论背景就是庇古的就业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完全自由竞争,就会有一股强烈的倾向将工资率与需求相联,使有就业欲望的人能就业。根据庇古的就业理论,在市场中只要保持完全竞争,工资就可以随着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只要工人接受随市场变化的工资,就能全部就业。庇古认为,即使出现失业只会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是工资刚性和缺乏弹性导致的,如果工会参与或政府立法产生过高的工资率,或是失业救济保障都会出现自愿失业。磨擦性失业是季节性原因和技术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学派认为失业不会存在观点有相应的时代局限性,也就是说,在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时期,总体上是商品供不应求,劳动力需求人数大于供给人数,失业才不会产生。2.1.3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失业的原因来自于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增加就业量和增加有效需求是相同命题,要避免非自愿失业,先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用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关系来阐述就业量和有效需求的关系,在供给函数中,总供给价格是雇用工人所生产的产品的供给价格之和,总需求函数是总就业量和总供给价格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总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的交点,称为有效需求。总就业量是处于较高水平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就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凯恩斯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实际就业量经常小于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只是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值。有效需求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消费倾向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消费倾向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贴现率、所得税率、工资的变化、就业变动预期等,主观因素包括养老、预防疾病、投机、遗留财产、吝啬等。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越富裕,消费倾向就越低,一个社会越贫穷,消费倾向就越高。资本边际效率是资本的一系列未来收益与资本的供给价格之间的比率,它在决定投资需求量中起关键作用。只有当资本边际率高于现行利率时,投资人才会增加投资。凯恩斯认为在面临私人投资不足时,如果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增加有效需求,就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他依据乘数理论,得出增加非生产性的开支,也能引起派生的就业量增加,可以实现以就业维持就业、以就业扩大就业的效果。凯恩斯认为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西方一些国家纷纷把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但很快发现这一理论带来的负面作用,连续采取膨胀的财政政策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导致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的发生,凯恩斯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一条分界线的学说遭到了质疑。2.1.4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就业理论托宾从劳工市场技术结构视角来分析社会失业特点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原因。托宾认为社会中存在着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会发生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情况,由此导致劳动工人技术结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和职位空缺现象,之后引起失业和工资上升同时发生,最后导致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劳动工人市场的部门结构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工会组织在不同行业工资标准互相影响的作用。希克斯指出经济增长中必然会发生一些行业某些劳动工人的短缺,这些劳动工人的供给小于需求,导致其相应的工资数额将会上升。由于工会等社会性组织的存在,利用“公平性原则”从而实现了工资数额的普遍上涨。希克斯提出,应当使社会中各部门经济保持协调增长,为了减少失业应当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其中包括:使社会中不同部门间存货相互适应,能够在投资增长之后带动就业的增长;充实外汇储备,以便在国内个别部门存货不充足的情况下能够从国外进口来促进就业。加尔布雷思采用了制度分析方法,从大公司体系(计划体系)和小公司体系(市场体系)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他认为失业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制度结构,是计划体系与市场体系同时存在,并且存在前者对后者的压迫,只有达到了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之间权力和地位的平等,就业问题才能解决。加尔布雷思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改革建议:提高市场体系的权力及能力;改变计划体系的目标,使之适应公共利益;通过税收和
本文标题:财政政策对就业有效性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383 .html